汉高祖

轵道降王拜马头,关中形势掌中收。 布衣革命开新局,汤武当年起列侯。 俎上杯羹脱楚囚,西归假意割鸿沟。 君王斗智真长技,云梦他年亦伪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轵(zhǐ)道:古道路名,在今河南济源市境内。
  • 汤武: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 列侯:爵位名,秦制爵分二十级,彻侯位最高,汉承秦制,为避汉武帝刘彻讳,改彻侯为通侯,或列侯。
  • 俎(zǔ)上杯羹:鸿门宴上项羽要刘邦杀刘邦父亲,刘邦说我们曾经约为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父亲,你如果要烹杀他,请分我一杯羹。
  • 楚囚:本指春秋时被俘到晋国的楚国郧(yún)公钟仪,后用来借指被囚禁的人,也比喻处境窘迫、无计可施的人。
  • 鸿沟: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楚汉相争时曾划鸿沟为界,东归楚,西归汉。
  • 云梦:古泽薮名,在今湖北孝感市境内。

翻译

在轵道降服了秦王并在马前拜见,关中的形势仿佛在手掌中被掌控。平民发起革命开创了新的局面,如同商汤与周武王当年从列侯兴起。像鸿门宴上刘邦用巧计逃脱了成为楚囚的危险,假意往西归去划分了鸿沟。君王运用智谋真是高超的技能,后来到云梦也是假意出游。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对汉高祖刘邦事迹的描绘和感慨。诗中提到刘邦在轵道接受秦王投降,掌控关中局势,展现出他平民出身却能成就帝业的传奇经历。“布衣革命开新局”强调了他开创的全新局面。通过“俎上杯羹脱楚囚”等事例,突出刘邦的智慧和随机应变的能力。最后指出他在政治和智谋方面的卓越,如“云梦他年亦伪游”。整体语言简练,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传达出诗人对汉高祖刘邦这位历史人物的独特见解和评价。

林朝崧

林朝崧

林朝崧,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