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莱园小池

小池清且浅,容得一吴舲。 岸染苔痕绿,波涵树影青。 芦中翔翡翠,蘋末立蜻蜓。 钓竹闲来把,秋风满水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莱园:台湾的一处园林。
  • 舲(líng):有窗户的小船。

翻译

小小的水池清澈并且浅浅的,能够容纳得下一艘有窗户的小船。岸边染上了青苔的痕迹呈现出绿色,水波中包含着树木的影子呈现出青色。芦苇当中飞翔着翡翠鸟,浮萍的末梢站立着蜻蜓。钓竿在闲暇时拿过来,秋风布满了水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莱园小池的优美景致。诗的开头通过“清且浅”简洁地勾勒出小池的特点,接着描述了周围的环境如岸的绿苔、水中的树影,以及水鸟和蜻蜓,生动细腻,充满了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最后写拿着钓竿闲坐水亭,秋风拂面,营造出一种闲适悠然的氛围,让读者也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美好的场景之中。整体意境清新淡雅,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林朝崧

林朝崧

林朝崧,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自上海返台定居。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随著1906年底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同化会由于台湾总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廖振富撰) ► 8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