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广陵福缘庵瞻礼德公遗像

步屟间经占上方,岧峣金刹映寒塘。 青枫历历人千里,白月濛濛雁几行。 千古玉钩隋帝墓,一枝斑竹赞公房。 寺前正有关门水,尽日潺湲到影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步屟(xiè):脚步声,也泛指脚步声。
  • 岧峣(tiáo yáo):高峻的样子。
  • 金刹:佛殿。
  • 潺湲(chán yuán):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翻译

听着脚步声,我来到这处占得上方之妙的地方,高大的佛殿映照在寒冷的池塘之上。清晰的青枫林,让我感觉如同身在千里之外,朦胧的白月光下有几行大雁飞过。那千古长存如玉钩般的是隋炀帝的墓,还有一枝斑竹在赞公房边。寺庙前正有那关闭门户的流水,整日里缓缓流淌到供奉德公遗像的影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广陵福缘庵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诗中通过对福缘庵周围环境的描写,如高大的佛殿、寒冷的池塘、清晰的青枫林、朦胧的白月光、大雁等,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同时,诗中提到的隋炀帝墓和赞公房的斑竹,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最后,诗人以寺庙前的流水终日流向影堂作结,进一步烘托出宁静的氛围。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沉,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感受。

陈维崧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 17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