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 记与诸子往岁金陵之游,感怀宗二又曾

· 陆震
恨事多如许。记前年、秣陵城下,群公相聚。座有宗生高兴极,招手狂吟而去。路踏入、乱山荒坞。再上孝陵回首望,见禁城、秋柳垂烟莫。是往日,朝天处。 运移汉祚畴能拒。叹从来、蜗头蛮触,都归历数。指点六朝遗迹在,多少兴亡之故。曾一夕、共论千古。来岁重游君不见,也铜驼、石马知回顾。只髣髴,精灵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秣陵:古地名,在今江苏南京。
  • 高兴:兴致极高。
  • 荒坞:荒芜的山坞(:wù ,四周高而中间低的地方 )
  • 孝陵: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
  • 禁城:宫城,皇宫。
  • 汉祚:汉朝的皇位,这里借指国家的命运(:zuò ,福气,也指帝王的位置 )
  • 蜗头蛮触:典出《庄子·则阳》,说在蜗牛的角上,有两个国家,左角的叫触氏,右角的叫蛮氏,常为争地而战,伏尸数万。比喻因细微之事而引起的争端。
  • 历数:天道,运数。
  • 铜驼、石马:指陵墓前的铜铸骆驼、石造的马,常象征着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兴衰。
  • 髣髴(fǎng fú):仿佛,好像。
  • 精灵度:意为人的灵魂、神灵经过,这里表示一种对朋友不在的虚幻感觉 。

翻译

心中遗憾的事情太多太多。记得前年,在秣陵城下,众多好友相聚一堂。座中有宗生兴致高涨到了极点,他招手后便放声狂吟着离去。一路走入了杂乱的山间和荒芜的山坞。我们又登上孝陵回头眺望,只见宫城处,秋天的柳树垂下如烟般的枝条,那便是过去大臣们朝拜天子的地方。

朝代的更迭命运怎是人力可以抗拒的呢。可叹自古以来,那些如同蜗角之争般细微的争端,最终都不过归于历史的运数。我们一同指点着六朝留下的遗迹,其中蕴含了多少兴衰成败的故事啊。曾经有一个晚上,大家一起谈论千古之事。来年再次重游此地,却不见了你(宗生)的身影,连陵墓前的铜驼和石马似乎都知道回头看,也在找寻过往的痕迹。只好像能感觉到,你的身影和灵魂从这儿飘过 。

赏析

这首词饱含了词人对往昔金陵之游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人事变迁、历史兴亡的深刻感慨。开篇点明“恨事多如许”,为全词奠定了惆怅、感伤的基调。回忆与友人在金陵相聚的情景,生动勾勒出宗生的活泼形象,“招手狂吟而去。路踏入、乱山荒坞”,展现出友人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的气质,让人如临其境。对孝陵、禁城秋景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萧瑟、衰败的氛围,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下半阕由个人之聚散延伸至历史兴亡,以“蜗头蛮触”喻人间纷争,强调一切终究由历史定数,富有哲理且尽显无奈。“指点六朝遗迹在,多少兴亡之故” ,借六朝的兴衰感慨朝代更迭的无常。“来岁重游君不见” 将情感的笔触再次拉回现实,友人的缺席让重游充满了物是人非的伤痛,“铜驼、石马知回顾” 运用拟人手法,连无情之物都仿佛对过往有所留恋,更衬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而结尾 “只髣髴,精灵度” 更增添了一丝空灵虚幻之感,将词人对友人的怀念推向一个更深的境界,那种难以言说的微妙情感,在整首词中徘徊不散,让读者也能深切感受到词人心中复杂且深沉的情感。

陆震

清江苏兴化人,字仲子,号种园。工书,擅长行、草。家贫,嗜饮,常以笔质酒家,求其墨迹者必先为赎笔,方能得其书。 ► 1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