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壬辰:指1952年,这一年为农历壬辰年。
-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地方。
- 人境:人间,尘世。
- 简斋:宋代诗人陈与义的号。
- 裴淑:唐代诗人元稹的妻子,能诗。
- 南渡:通常指晋室南渡或宋室南渡,这里或借指南北朝时期人口大规模南迁,也可能暗示作者自身经历的某种变迁。
- 北归:回到北方,此处可能表达作者对过去某种状态或地方的怀念和渴望回归。
- 芳时:美好的时光。
- 冬郎:唐代诗人韩偓,小字冬郎。
翻译
绵绵细雨中,残花凋零,白天我掩上门扉,居住在这尘世之中,却好似身处荒僻的村落。像陈与义那般作客,已过了三个春天,妻子如裴淑般知晓诗意,一笑间感到温暖。在南迁的过程中,饱览了新的世间局势,然而北归时,却难以寻觅到旧时的踪迹。美好的时光已被耽误,如同韩偓一般,不知在何地才能召唤回自古以来的英魂。
赏析
这首诗是陈寅恪先生在1952年春日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首联通过“细雨残花”和“昼掩门”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结庐人境似荒村”则进一步强调了作者所处环境的孤独和荒凉。颔联以陈与义和裴淑的典故,或许暗示了作者对文化传承和家庭温暖的向往。颈联中的“南渡”和“北归”,既可能涉及历史上的南迁事件,也可能影射作者自身的经历,表达了对世事变化的无奈和对旧时光的怀念。尾联则以“芳时已被冬郎误”表达了美好时光的消逝,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一句“何地能招自古魂”则更深入地体现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和对传统文化命运的担忧。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反映了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复杂心境。

陈寅恪
陈寅恪,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 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