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 · 阻闸爪步

风急楚天秋,日落吴山暮。乌桕红梨树树霜,船在霜中住。 极目落帆亭,侧听催船鼓。闻道长江日夜流,何不流侬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古时楚国地域,这里泛指南方地区。
  • 吴山:泛指江南的山。
  • 乌桕(wū jiù):一种落叶乔木。
  • :我。

翻译

秋风急切地吹过南方的天空,太阳西下,江南的山峦也陷入了暮色之中。乌桕树和红梨树都被秋霜覆盖,船就停在这秋霜之中。

极力远望落帆亭,耳边传来催促开船的鼓声。听说长江之水日夜不停地流淌,为何不载着我离开这里呢?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秋日江边的景色以及作者想乘船离去的心情。上阕通过“风急”“日落”“树树霜”等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清冷的氛围。下阕中“极目”“侧听”表现出作者对开船的期盼,最后一句“何不流侬去”则直接表达了作者想要离开的急切愿望。整首词情景交融,将作者的情感与江边的景色紧密结合,富有意境和感染力。

陈维崧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 17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