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苏昆生
吴苑春如绣。笑野老、花颠酒恼,百无不有。沦落半生知己少,除却吹箫屠狗。算此外、谁欤吾友?忽听一声河满子,也非关类湿青衫透。是鹃血,凝罗袖。
武昌万叠戈船吼。记当日、征帆一片,乱遮樊口。隐隐柁楼歌吹响,月下六军搔首。正乌鹊、南飞时候。今日华清风景换,剩凄凉、鹤发开元叟。我亦是,中年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吴苑:苏州一带,古代为吴国苑囿所在地。
- 花颠酒恼:形容纵情于花酒,放浪形骸。
- 吹箫屠狗:代指身份低微的朋友。 吹箫:春秋时伍子胥逃奔吴国,曾吹箫乞食。 屠狗:指荆轲与之结交的高渐离,高渐离曾以屠狗为业。
- 河满子:唐教坊曲名 ,曲调哀怨。
- 类湿青衫透:疑为“泪湿青衫透”之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典故,形容极度哀伤。
- 鹃血:传说杜鹃鸟啼叫时嘴里会流出鲜血,常用以比喻悲怨之深。
- 戈船:战船。
- 樊口:地名,在今湖北鄂州西。
- 柁楼:船上操舵之室,也指船楼。
- 华清:唐代华清宫,这里借指曾经繁华的地方。
- 开元叟:经历开元盛世的老人,这里指苏昆生经历了朝代兴衰。
翻译
苏州的春天美景如画锦绣一般。可笑我这山野老人,纵情花酒,各种性情都表露无遗。我半生漂泊沦落,知心的朋友少之又少,除了那些身份低贱的朋友。算起来除此之外,还有谁能成为我的友人呢?忽然听到一声哀怨的《河满子》曲调,并非因其他,只觉泪水忍不住浸湿了衣袖。那是如同杜鹃啼血般的悲痛,凝结在衣袖之上 。
武昌江面上战船如云,战吼声震天。记得当日,出征的帆船一片连一片,将樊口都遮得严严实实。隐隐约约地从船楼上传来歌声与号角声,月光下军队将士们纷纷翘首倾听。正是曹操吟唱“乌鹊南飞”的那般秋夜呢。如今繁华的景象早已变换,只剩下苏昆生这历经沧桑白发苍苍的老人。而我自己,也已步入中年,感慨万千。
赏析
这首词是陈维崧赠给苏昆生之作。词的上片先描绘苏州春日美景,然后转而感叹自己半生沦落、知己稀少。“忽听一声河满子,也非关泪湿青衫透。是鹃血,凝罗袖” 几句,通过听闻哀怨曲调,抒发内心深沉的痛苦和无法言说的悲愁。
下片则转入对往昔战争场景的回忆,“武昌万叠戈船吼”等句生动地展现出当年战船云集、军容浩大的场面。“隐隐柁楼歌吹响,月下六军搔首” 细腻地刻画了军队中的声景,富有感染力。“今日华清风景换,剩凄凉、鹤发开元叟”,将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苏昆生作为经历朝代兴衰见证人的凄凉处境。最后词人感慨自己也已步入中年,同病相怜之感油然而生,全词情感沉郁顿挫,通过对身世、历史的回顾与抒情,饱含着兴衰之感与身世之叹,展现出深沉的情感力量 。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 1702篇诗文
陈维崧的其他作品
- 《 鱼游春水 万红友书来,云适金沙,周东会暨叙彝上人在舍,可过郭外,同看水色。余以他事未赴,作此柬之 》 —— [ 清 ] 陈维崧
- 《 鹤冲天 题钱葆馚莼䰻小像次原韵 》 —— [ 清 ] 陈维崧
- 《 蓦山溪 南涧山房作 》 —— [ 清 ] 陈维崧
- 《 念奴娇 · 乙已中秋,用东坡韵寄广陵诸旧游 》 —— [ 清 ] 陈维崧
- 《 夏日吴中寄内 》 —— [ 清 ] 陈维崧
- 《 满江红 玉峰沈天羽先生,词场耆宿也,选有草堂四集行世,不幸早逝乏嗣,岁月不居,距今已四十馀年矣。贤配钮夫人今年举七十觞,有从甥钮君南六,代为乞言,词以寄慨 》 —— [ 清 ] 陈维崧
- 《 满江红 · 乙已除夕立春。仍用前韵 》 —— [ 清 ] 陈维崧
- 《 满江红 · 江村夏咏 》 —— [ 清 ] 陈维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