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巢鸾凤 · 咏烛
暝色初临,正金荷灼灼,凤胫沉沉。烧残终有泪,剪断岂无心。馋脂注得十分深。光翻金粟,影动琼林。春檠上,看带笑、花开似锦。
瘦沈。踌躇甚。曾记华堂,半灭情难禁。金钥传时,玉堂煎处,对对红酥翠沁。莲灯缓导上元游,兰膏浓挽平康饮。如今绛蜡,照人长是孤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暝(míng)色:暮色,夜色。
- 金荷:金质的灯盏。
- 凤胫(jìng):灯上的凤凰形的装饰物。
- 馋脂:灯油。
- 金粟:桂花的别名,这里形容烛光如同金粟般闪耀。
- 琼林:形容树木的光彩如同美玉的树林。
- 春檠(qíng):春天的灯架。
- 瘦沈:指残烛。
-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决,思量。
- 华堂:华丽的厅堂。
- 金钥(yuè):开锁的器具。
- 玉堂:也指宫殿。
- 红酥:这里形容女子红润的肌肤。
- 翠沁:好似绿色浸润。
- 莲灯:莲花形状的灯。
- 上元:节日名,即元宵节。
- 兰膏:古代用泽兰子炼制的油脂,可以点灯。
- 平康:唐长安街坊名,后世泛指妓院。
- 绛(jiàng)蜡:红色的蜡。
翻译
夜色刚刚降临,正是金质灯盏灿烂闪耀,灯上凤凰装饰物沉重下垂的时候。蜡烛燃烧完终究会有泪水,剪断它怎么会没有心意。灯油注入得十分深厚。光芒翻动如同金粟闪耀,影子晃动好似美玉树林。在春天的灯架上,看它就如同带着笑容、花开得如锦缎般灿烂。 残烛变短。十分踌躇思量。还记得在华丽的厅堂,蜡烛半灭时那难以抑制的情景。金钥匙传递的时候,在玉堂煎烤之处,双双对对那红润的肌肤和好似被绿色浸润的样子。莲花灯慢慢引导着元宵节的游玩,兰膏浓厚挽着在平康里的饮酒。如今这红色的蜡烛,照着人常常只是孤独地入眠。
赏析
这首词名为咏烛,实则借烛抒发情感。上阕着重描写烛的形态、光芒等,如“金荷灼灼”“凤胫沉沉”生动展现了烛的外观,“光翻金粟,影动琼林”则写出烛光的绚烂。下阕通过回忆过去华堂中蜡烛的情景,如“曾记华堂,半灭情难禁”等,与现在的孤独形成对比,表达出一种物是人非、孤独寂寞的情绪。最后以“如今绛蜡,照人长是孤寐”作结,更凸显了这种孤独感,整体意境深邃,情感真挚且含蓄。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 1702篇诗文
陈维崧的其他作品
- 《 蝶恋花 · 纪艳。避人 》 —— [ 清 ] 陈维崧
- 《 怨三三 秋怀 》 —— [ 清 ] 陈维崧
- 《 水龙吟 春游即目赋得侍儿堪感路旁人 》 —— [ 清 ] 陈维崧
- 《 贺新郎 为徐晋遗催 妆 》 —— [ 清 ] 陈维崧
- 《 念奴娇 秋夜携姬人稚子借宿椒峰东园追忆与白生让木叔氏虞掌读书此闲已十七年矣今二子已亡而余重复经此不胜今昔之感词以怆旧 》 —— [ 清 ] 陈维崧
- 《 朝中措 其六 客中杂忆十首 》 —— [ 清 ] 陈维崧
- 《 大酺七夕坐客大合乐,漫赋 》 —— [ 清 ] 陈维崧
- 《 夜合花 廿二夜原白堂中观剧即事 》 —— [ 清 ] 陈维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