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粳秫(jīng shú):粳稻和糯稻,此处泛指稻类谷物种子。
- ****糁(sǎn):这里指散播、撒播。
- 东皋:泛指田野,常指水边向阳的高地。
- 乘屋:登上屋顶修缮房屋。《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这里表示农事间隙有了空闲时间。
- 閒:同“闲”,空闲。
- 煖:同“暖”。
- ****油粇(kāng):也作“油糠”,是稻谷加工大米过程中脱下的糙米皮层和米胚等,这里用来指代田地。
- 土膏:指肥沃的土地,滋润的泥土。
- ****莫惮(dàn):不要害怕。惮,害怕。
- 蓬蒿:蓬草和蒿草,常用来指代杂草丛生之地。
翻译
是谁在田野间播撒着稻种呢?刚刚在农事闲暇的时候登上屋顶修缮房屋过后,便投入到播谷的辛劳当中。双手将稻种抛向空中,就好像是上天降下粟米一般;犁杖翻动土地,好似大地生出了绒毛。寒冷渐渐消退,稻田里呈现出一片盎然的春色;温暖气流进入田地,肥沃的泥土变得松软滋润。要告知大家,从此时起就要开始耕耘了,趁着这适宜的时节,不要害怕去开垦那些长满杂草的荒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播种画面。开篇点明播种场景,提出疑问,引发读者兴趣,将注意力聚焦在田野间的农事活动上。“双手抛来天雨粟,一犁翻起地生毛”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展现出播种时种子如天上下粟米般抛洒的壮观场景,以及翻地时新翻泥土蓬松如毛的状态,使得田间劳作画面极具动感和视觉冲击力。“寒消稻陇呈春色,暖入油粇动土膏”描绘季节变化给田野带来的变化,天气转暖,大地复苏,为播种创造了良好条件,充满了对春天和新生耕景的欣喜之情。最后“为报耕耘从此始,乘时莫惮辟蓬蒿”则点明主旨,鼓励人们抓住农时,不畏艰难去开垦劳作,体现了对农事的重视和对辛勤劳动的倡导 ,传达出积极向上、勤奋耕耘的精神,富有一定的生活哲理和劝勉意味。整首诗语言质朴而生动,贴近生活,充满浓厚的田园气息 ,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农耕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热爱之情。
陈肇兴
陈肇兴,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夜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风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云:「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 4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