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妃曲

· 李纲
昭君自恃颜如花,肯赂画史丹青加。 十年望幸不得见,一日远嫁来天涯。 辞宫脉脉洒红泪,出塞漠漠惊黄沙。 宁辞玉质配夷虏,但恨拙谋羞汉家。 穹庐腥膻厌酥酪,曲调幽怨传琵琶。 汉宫美女不知数,骨委黄土纷如麻。 当时失意虽可恨,犹得千古诗人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昭君:王昭君,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因和亲远嫁匈奴单于。
  • 画史:宫廷画家。
  • 丹青:古代绘画的两种颜色,此处指代绘画艺术。
  • 望幸:希望得到皇帝的宠爱。
  • 漠漠:形容沙漠广阔无垠。
  • 腥膻:指异族的风俗习惯,这里指匈奴人的生活。
  • 酥酪:乳制品,这里指匈奴的食物。
  • 曲调幽怨:指流传下来的悲凉音乐。
  • 琵琶:古代弦乐器,常与昭君的故事关联。
  • 骨委黄土:尸骨埋入黄土,表示死亡。

翻译

王昭君自恃美貌如花,不肯贿赂画师以求画像更生动。她在深宫中苦等了十年,却未能得到皇帝的宠爱,最终被迫远嫁到边疆。她含泪离开皇宫,面对大漠黄沙感到震惊。她宁愿舍弃高贵的身份嫁给异族,只因自己无能的策略使汉家蒙羞。在匈奴的帐篷里,她厌恶他们的饮食习俗,而那些幽怨的琵琶曲调则成为了她的悲歌。汉宫里的美女多不胜数,但她们的命运却像散落的黄沙般凄惨,死后遗骨堆积成山。尽管她的遭遇令人痛心,但她的故事却成为千百年来诗人吟咏的佳话。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王昭君的悲剧人生,展现了古代女性在政治婚姻中的无奈与坚韧。李纲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昭君的美丽、哀愁和牺牲,同时也对汉朝的决策失误进行了反思。诗中的“宁辞玉质配夷虏,但恨拙谋羞汉家”一句,表达了昭君对个人命运的深深感慨,以及对国家决策的批评。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又寓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李纲

李纲

宋邵武人,字伯纪,号梁溪。徽宗政和二年进士。宣和间为太常少卿,金人南下,因刺臂血上疏,请徽宗禅位太子以号召天下。钦宗立,历任兵部侍郎、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坚主抗金,反对迁都,积极备战,迫使金兵撤离。未几以“专主战议”被逐。高宗建炎元年,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力主联合两河义士,荐宗泽,然高宗意存茍安,为相仅七十五日即罢。后屡陈抗金大计,均未纳。卒谥忠定。有《梁溪集》。 ► 16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