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桃源孙牧庵

· 蓝仁
道士何年始种桃,仙源深处不容舠。 一林晓色丹霞散,双涧飞泉锦浪高。 烟火自应尘世隔,犁锄还共野人劳。 采花食实年年事,住向名山几伐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舠(dāo):小船。
  • 仙源:神仙所居之处,这里指桃源。
  • 丹霞:红色的彩霞。
  • 锦浪:形容飞溅的水花如锦缎般美丽。
  • 尘世:人间,现实世界。
  • 伐毛:指仙人脱去旧毛换新毛,寓意脱胎换骨、长生不老。

翻译

道士不知从哪一年开始种植桃树,这桃源深处连小船都难以进入。 一片树林在晨光中,红色的彩霞渐渐散去,两条山涧的飞泉溅起的水花如锦缎般高高涌起。 这里本应与尘世相隔,烟火稀少,道士也和乡野之人一样参与农耕劳作。 每年都采摘桃花、食用果实,住在这名山之中,追求着脱胎换骨、长生不老之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桃源中孙牧庵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诗的前两句通过描述桃源的幽深和不易到达,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一林晓色丹霞散,双涧飞泉锦浪高”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桃源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人以如诗如画的美感。接下来,诗人提到烟火自应尘世隔,强调了桃源的与世隔绝,而犁锄还共野人劳则表现出道士孙牧庵的劳动生活,使他的形象更加贴近自然和朴实。最后两句,采花食实年年事,住向名山几伐毛,表达了对孙牧庵在桃源中追求长生不老的一种描述。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桃源的美景与道士的生活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蓝仁

元明间福建崇安人,字静之。元末与弟蓝仁智俱往武夷师杜本,受四明任士林诗法,遂弃科举,专意为诗。后辟武夷书院山长,迁邵武尉,不赴。入明,例徙凤阳,居琅邪数月,放归,以寿终。其诗和平雅澹。有《蓝山集》。 ► 52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