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亥除夕

廿年曾注粤参藩,前后趋承站主恩。 岭外民生空杼轴,辽阳兵气咽关门。 私忧国计无归着,屡到家书亦厌烦。 半百已过弹指顷,尚留残烛照黄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癸亥: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式,此处指明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
  • 除夕:农历年的最后一天,即春节前夜。
  • 廿年:二十年。
  • 粤参藩:指在广东担任参政(省级行政官员)。
  • 趋承:恭敬地侍奉。
  • 站主恩:指受到上级或君主的恩宠。
  • 岭外:指五岭以南,即广东一带。
  • 民生空杼轴:比喻百姓生活困苦,无以为生。杼轴(zhù zhóu),古代织布机上的两个主要部件,此处比喻生计。
  • 辽阳兵气咽关门:指辽东地区的军事紧张,形势严峻。辽阳,今辽宁省辽阳市。
  • 私忧国计:个人的忧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 无归着:没有着落,指问题没有解决的办法。
  • 厌烦:感到烦恼。
  • 半百已过:已经超过五十岁。
  • 弹指顷:形容时间极短。
  • 尚留残烛照黄昏:比喻晚年时光,仍有余力照亮他人或继续工作。

翻译

二十年前,我曾在广东担任参政,前后都恭敬地侍奉着上级的恩宠。那时,广东的百姓生活困苦,无法维持生计,而辽东地区的军事形势严峻,令人忧心。我个人的忧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每次收到家书,都感到烦恼。如今,我已经超过五十岁,时间如弹指般飞逝,但我仍像那残烛一样,在黄昏时分继续发光发热。

赏析

这首作品反映了作者曹学佺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怀。诗中,“岭外民生空杼轴,辽阳兵气咽关门”一句,既描绘了百姓生活的艰辛,又暗示了边疆的紧张局势,体现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后两句“半百已过弹指顷,尚留残烛照黄昏”则表达了作者虽已年迈,但仍怀有为国家贡献余热的决心和意志。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

曹学佺

明福建侯官人,字能始,号石仓。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至广西右参议。天启间,梃击狱兴,学佺所著《野史纪略》直书本末,六年,以私撰野史,淆乱国章罪,被削职为民。崇祯初,起广西副使,力辞不就。家居二十年,潜心著书。南明隆武帝立,乃破家起义,官至礼部尚书。清兵入闽,入山自缢死。有《石仓集》等。 ► 1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