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地议和纪事

· 洪繻
万里金瓯浑不缺,谁道千钧系一发。 艰危一旅可重兴,何为遽把皇图割。 今日以和保都城,恃和狎敌鼎且倾。 胜败兵家有常事,数败一胜势可争。 今日未尝为血战,激使好战谁敢轻。 犬戎在昔陷西京,宣王亲整六师征。 我朝三辅奠磐石,山海关外兵连营。 大帅养重不励士,坐使越甲吾君鸣。 下国尚耻城下盟,大国上相亲行成。 重重海陆失岩阻,战守无计和无名。 公孙用刺真下策,裴相不死非尊荣。 辽阳自曩钟王气,台屿于今成蓬瀛。 一朝蹙国数千里,奥蔽尽撤将焉撑。 嗟予头埋足又蹶,叩阍无从效曹刿。 眼见岛夷更得天,心痛中华长失岁。 沉沦身世付伧荒,分裂乾坤销猛锐。 仓海君无博浪锥,衔石今后同精卫。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金瓯(ōu):比喻疆土之完固,亦用以指国土。
  • 千钧系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 皇图:指封建王朝的版图,也指皇位。
  • 恃和狎敌:倚仗求和而轻视敌人。
  • 大帅养重不励士:指军队统帅养尊处优而不激励士兵。
  • 越甲吾君鸣:这里借用越国士兵鸣警报的典故,意味着敌人的威胁。
  • 下国:小国,此处指国家处于弱势。
  • 亲行成:亲自去求和。
  • 岩阻:险要的地方。
  • 公孙用刺真下策:可能指的是类似公孙般采用刺杀的手段是下策。
  • 裴相不死非尊荣:其具体所指不详,大致意思是说某些人的生存并非是一种荣耀。
  • 奥蔽:隐蔽。
  • 伧荒(cāng huāng):指荒远之地。
  • 仓海君:秦末的一位贤者。
  • 博浪锥:张良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时所使用的大铁锥,这里借指抗击敌人的武器。
  • 鸠(jiū):鸟,外形像鸽子。常成群地飞着,有的生活在树林里,吃植物的种子。

翻译

国土完整没有任何缺失,谁说千钧重担系于一发之间。艰难危险之际一支军队也可重振雄风,为何匆忙地把国家的版图割让出去。今天依靠求和来保卫都城,倚仗求和而轻视敌人,政权将要倾覆。胜败在兵家是常有的事,多次失败后一次胜利,形势仍可争取。今天未曾为血战努力,若被激发而好战,谁敢轻视呢。犬戎过去攻陷西京,宣王亲自整顿六军去征讨。我国的京畿地区如同奠定的磐石,山海关外军队连营。大帅养尊处优不激励士兵,致使敌人如同越国士兵般对我们构成威胁。弱小的国家尚且以签订城下之盟为耻,强大的国家却上赶着去求和。重重的海陆失去了险要之地,打仗和防守都没有办法,求和也没有名分。公孙采用刺杀的方法真是下策,裴相不死也并非是一种尊荣。辽阳从过去就充满王者之气,台屿如今却变成了蓬莱仙岛般的荒芜之地。一时间国家蹙缩了数千里,隐蔽之处全部撤掉,将如何支撑呢。叹息我头埋足蹶,向朝廷求告却无法像曹刿一样得到回应。眼见着岛国夷人更加得势,心中悲痛中华长年失去时机。身世沉沦交付于荒远之地,乾坤分裂消磨了猛锐之气。仓海君没有了博浪沙那样的大铁锥,从今以后我要像精卫衔石填海一样坚持抗争。

赏析

这首诗以割地议和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和对割地求和政策的强烈不满。诗中通过对比和典故的运用,强调了国家应该奋发图强,而不是轻易割地求和。诗人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放弃抵抗,应该激发斗志,争取胜利。同时,诗中对大帅的养尊处优和不作为进行了批评,认为这是导致国家危机的原因之一。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悲愤,以及坚持抗争的决心。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犀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现实意义。

洪繻

洪繻,《枯烂集》九卷。现收藏于国立台湾文学馆。〗、洪繻自编出版的《寄鹤斋诗矕》〖《寄鹤斋诗矕》,南投:南投活印社,1917年。此书洪繻自编自印,作为旅游大陆交谊用书,也是洪氏第一部见世的著作。〗,并参考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洪弃生先生全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台湾诗荟》等所载之诗作,辑录编校。(吴福助撰) ► 4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