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州新学诗

有嘉新学,潭守所作。 守者谁欤,仲庶氏吴。 振养矜寡,衣之褰襦。 黔首鼓歌,吏静不求。 乃相庙序,生师所庐。 上漏旁穿,燥湿不除。 曰嘻迁哉,迫阨卑污。 当其坏时,适可以谋。 营地虑工,伐楩楠槠。 撤故就新,为此渠渠。 潭人来止,相语而喜。 我知视成,无豫经始。 公升在堂,从者如水。 公曰诲汝,潭之士子。 古之读书,凡以为己。 躬行孝悌,由义而仕。 神听汝助,况于闾里。 无实而荂,非圣自是。 虽大得意,吾犹汝耻。 士下其手,公言无尤。 请诗我歌,以远公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潭守:潭州的太守。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
  • 仲庶氏吴:姓吴名仲庶。
  • 振养:救济供养。
  • 矜寡:同“鳏(guān)寡”,指年老而无妻或无夫的人。
  • 衣(yì)之褰(qiān)襦(rú):给他们短衣。衣,给……穿;褰襦,短衣。
  • 黔首:百姓。
  • 相(xiàng)庙序:查看学校和祭祀的场所。相,查看;庙,指学校中祭祀先圣先师的地方;序,学校。
  • 生师所庐:学生和老师居住的地方。
  • 迫阨(è)卑污:狭窄低矮又脏污。阨,同“厄”,狭窄。
  • 楩(pián)楠槠(zhū):都是优质木材。楩,黄楩木;楠,楠木;槠,槠树。
  • 渠渠:高大深广的样子。
  • 视成:看着事情完成。
  • 无豫经始:没有参与开始谋划。豫,同“预”,参与。
  • 荂(fū):同“华”,花。这里指虚华。

翻译

有一座美好的新学校,是潭州太守所修建。太守是谁呢?是姓吴名仲庶的那个人。他救济供养那些鳏寡老人,给他们穿上短衣。百姓们击鼓欢歌,官吏们安静行事不扰民。 (以前)查看那学校与祭祀之所,是学生与老师居住之地。屋顶漏雨、墙壁透风,潮湿和干燥的问题都无人处理。哎,真是太破败了,又狭窄又低矮又脏污。当它破败之时,正好可以谋划重建。选择地址、考虑施工,砍伐优质的木材。拆除旧的建筑建成新的,建成这高大又深广的新学校。 潭州百姓来到这里,交谈之间满是欢喜。我只是看着新学校建成,没有参与最开始的谋划。吴公登上大堂,跟随的人多得像流水一样。吴公对潭州的学子们说:古人读书,都是为了提升自己。亲身践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依照道义去为官。神灵会听到(你们的善举)来帮助你,更何况是乡里乡亲。没有真才实学只有虚华外表,不尊崇圣人且自以为是。即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都还是会为你们感到羞耻。学子们都谦虚恭敬,吴公的话没有遭到抵触。请让我作诗来歌颂,让吴公的美德传得更远。

赏析

这首诗先点明潭州新学是太守吴仲庶所建,接着描述吴太守此前对百姓的善政,展现他爱民的形象。中间部分详细叙述新学从破败到重建的过程。之后着重写吴公对学子的教诲,教导他们读书要为自己,要注重品德修养与践行道义。全诗通过叙述新学建成这一事件,塑造了一位关爱百姓、重视教育且德才兼备的官员形象。诗风朴实自然,虽用了一些古朴字词,但表意清晰,在平铺直叙中蕴含着对人物的赞美以及对学子的期望与劝诫,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对人才培养的关切。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