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陈谔

有司昔者患不公,糊名誊书今故密。 论才相若子独弃,外物有命真难必。 乡闾孝友莫如子,我愿卜邻非一日。 朱门奕奕行多惭,归矣无为恶蓬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糊名誊书: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方法,将考生的姓名用纸糊住,只看试卷内容,以防止作弊。
  • 相若:相当,相似。
  • 外物有命:指命运或外界因素,超乎个人努力之外。
  • 乡闾:乡里,乡村。
  • 孝友:孝顺父母,友爱兄弟。
  • 卜邻:选择邻居,引申为结交朋友。
  • 朱门:富贵人家的大门,这里代指有权势的人。
  • 奕奕:众多的样子,此处形容显赫。
  • 蓬荜:简陋的房屋,自谦之词。

翻译

过去选拔官员时担心不公平,如今密封姓名的考试制度依然保密严谨。 你们这些人才相当,唯独你被忽略了,命运这东西真是难以预料。 在乡间,你的孝顺和友善无人能及,我早就想与你结为好友并非一日之思。 那些权贵之家的显赫行为常让我感到惭愧,你回去吧,不必羡慕他们的奢华,简朴生活自有其美。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赠给陈谔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陈谔才华的认可以及对其人品的赞赏。诗中提到的“糊名誊书”,体现了古代科举制度的公正性,同时也暗示了陈谔未能得到应有机会的原因可能并非个人能力问题。诗人认为陈谔的孝友品质超越常人,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希望结交的意愿。同时,诗中批评了社会上权贵阶层的炫耀行为,鼓励陈谔保持谦虚,享受简朴的生活。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肯定,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今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 183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