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木冈山

· 章甫
台郡东北关,距关卅三里。 有山号木冈,盘在乱云里。 山头薄云端,山脚围云底。 云归山面真,势直摩空起。 我从高处望,望中叹观止。 眼界放大千,一切皆俯视。 罗列凡几山,山山是孙子。 允矣少祖山,天生非偶尔。 读书要信书,得之于郡纪。 见说混沌初,乾坤凿渣滓。 为我问化工,此山何时始。 山灵浑无语,终古海天峙。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 台郡:台湾府。
  • 卅(sà):三十。

翻译

在台湾府的东北关,距离关有三十三里。有一座山叫做木冈山,盘旋在杂乱的云朵里。山头逼近轻薄的云端,山脚围绕在云的底部。云回到山的表面呈现出真切的样子,山势笔直地直插空中而起。我从高处眺望,在眺望中感叹得观止了。眼界能放大到千万里,一切都在俯视之下。罗列大概有几座山,每座山都像是孙子辈的。的确啊这少祖山,是天生并非偶然的。读书要相信书本,这是从郡志中得知的。听说在混沌初始的时候,天地被开凿清除渣滓。替我问问大自然,这座山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山灵一直沉默不语,永远在海天之间屹立着。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木冈山的雄伟气势和独特风貌。诗中通过对山与云的关系的描写,如“山头薄云端,山脚围云底”等,展现出木冈山高耸入云的姿态。作者从高处望去,以宏大的视角将周围的山峦进行对比,突出木冈山的巍峨。最后通过询问山的起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整体意境壮阔,既有对山景的细致刻画,也有作者的感悟与思考。

章甫

章甫,林爽文事变时,曾募义军堵禦。嘉庆四年(1799)岁贡,三次渡海赴试,皆不中,遂设教里中。重修府学文庙时曾捐银赞助,其后担任董事。甫性嗜古,天分甚高。读书博采经子百家之菁华,究心诗学之源流正变。其后绝意仕途,课儿孙自娱,时人目为高士。诗文俱工。  章甫著有《半崧集》六卷。连横《台湾通史》著录作四卷、《台湾诗乘》作八卷。集中或赠答酬酢,或山水记游。作者屐痕所至,除台湾本土风光外,三次渡海赴试,于澎湖、福建所见,亦留载文字之中。全书依体裁大致分为六卷,前五卷为诗歌,第六卷为散文。王国璠台湾县学教梁上春,为其《半崧集》简编作序曰:「按半崧之诗,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五法俱备而不入俚……故非独五、七言律波澜壮阔、法度精严,如建大将旗鼓,虽八面受敌,无懈可击。其古诗之苍朴浑成,直截恺恻,寄浓于简淡之中,真有古乐府遗意。至如绝句、骈体、杂文,或以韵格胜,或以词气胜,要皆丽而有则,约而弥该,非出入于六朝诸家不辨。」章甫诗歌的风貌,大抵如此。然以其诗「不入俚」,少有咏歌民俗之作。今见《半崧集》为日治时期大正六年(1917)据嘉庆二十一年(1816)誊录的抄本,典藏于国家图书馆台湾分馆,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删存原书之半,刊印成《半崧集简编》,为今日常见的版本。以下据国家图书馆台湾分馆的钞本为底本,参考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及台银本《半崧集简编》进行参校。(江宝钗撰) ► 44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