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曲

何处笳声咽陇头,蓬婆城下不胜秋。 霜飞白草惊胡走,月照黄河入汉流。 上策尽休搜套卒,中原新拜富民侯。 羌西夜夜梅花落,烽火关山满戍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笳声: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于笛子。
  • 陇头:指陇山,位于今甘肃省东部。
  • 蓬婆城: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指边疆的某个城市。
  • 白草:一种生长在北方的草,秋天变白。
  • 胡走:指北方的游牧民族。
  • 富民侯:古代官职名,此处可能指新任命的官员。
  • 羌西:指西羌,古代西部的一个民族。
  • 烽火:古代用来传递军情的烟火信号。
  • 戍楼:边防的瞭望楼。

翻译

何处传来笳声,低沉在陇山之头,蓬婆城下,秋意浓烈难以承受。 霜降使白草变白,惊动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月光照耀下的黄河,仿佛流入汉地的水流。 上策是让搜套的士兵全部撤回,中原新任命了一位富民侯。 西羌之地夜夜梅花飘落,关山之上,烽火连天,满是戍楼的守望。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边疆秋景的凄凉与战争的紧张气氛。通过笳声、白草、月光等意象,传达出边塞的孤寂与荒凉。诗中“霜飞白草惊胡走”一句,生动地表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因霜降而迁徙的情景,而“月照黄河入汉流”则隐喻了边疆与中原的联系。结尾的“烽火关山满戍楼”更是凸显了边疆的战事频繁,守卫的艰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安宁的深切期盼。

欧大任

明广东顺德人,字祯伯。嘉靖间由岁贡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诗。为“广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粤先贤志》。 ► 39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