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逢冯大

家国两难归,天涯一布衣。 空怀名世业,难采越山薇。 掌握分星斗,悲歌动翠微。 当年垂钓叟,八十尚牛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雨花台:地名,在南京市。
  • 冯大:人名,具体不详。
  • 家国两难归:指国家和家庭都难以回归。
  • 天涯一布衣:在天涯漂泊的一个平民百姓。
  • 空怀名世业:徒然怀着闻名于世的功业理想。
  • 难采越山薇:难以像伯夷、叔齐那样在越国的山上采薇为生,表明难以过上隐居的生活。越山,此处代指隐居之地。(wēi),野菜,嫩时可食,此处代指隐居的生活。
  • 掌握分星斗:手中掌握的事物如同分辨星斗一样复杂。
  • 悲歌动翠微:悲痛的歌声在青翠的山影中回荡。翠微,青翠的山色。
  • 当年垂钓叟,八十尚牛矶:当年在渭水边垂钓的姜太公,八十岁时还在磻溪钓鱼,等待时机。此处借姜太公的典故,表达希望能有机会施展抱负。(sǒu),老头。(jī),水边突出的岩石。

翻译

在家国两方都难以归去的情况下,我如同在天涯漂泊的一介平民。心中空怀着想要成就一番名垂于世的功业,却难以过上在山中隐居的生活。手中所处理的事情如同分辨星斗般繁杂,悲痛的歌声在青葱的山间回荡。想当年在渭水河畔垂钓的老者,八十岁时还在磻溪之畔等待机遇,而我又该如何呢?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的困境与感慨。诗中通过“家国两难归”和“天涯一布衣”,展现了诗人身处困境、漂泊无依的状态。“空怀名世业,难采越山薇”则表达了诗人虽有远大抱负,却难以实现,同时也暗示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却无法实现的无奈。“掌握分星斗,悲歌动翠微”进一步强调了生活的复杂和内心的苦闷,而最后借姜太公的典故,“当年垂钓叟,八十尚牛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一丝期望,希望自己能像姜太公一样,终有机会施展才华。整首诗意境苍凉,情感真挚,反映了诗人在困境中的挣扎和对理想的追求。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