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郭正夫招同诸公入陶社之作二首

柴桑日月剩遗民,手揽江离泣累臣。 白社那邀采药客,青门旧识种瓜人。 一身费许登山屐,万事悲馀漉酒巾。 岂是攒眉违夙约,祇妨无处问渔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韵:依照别人诗词的用韵和题材作诗词。“次”是按照的意思,“韵”是诗词中的韵脚。
  • 柴桑:古县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这里借指陶渊明的故乡,也常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 江离:一种香草。
  • 累臣:指被拘禁的臣子。这里指在困境中的人。
  • 白社:古代隐士们相聚的地方。
  • 青门:泛指京城东门。
  • 漉(lù)酒巾:过滤酒的布巾。这里指陶渊明用头巾滤酒的典故,表现出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

翻译

在这如同柴桑般的地方,时光流转,只剩下像陶渊明那样的遗民,我手捧着江离香草,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而哭泣。在那隐士相聚的白社,怎能邀请到那些采药的客人呢?在京城的东门,还记得那些曾经种瓜的人。我这一身只配得上穿着登山的木屐,世间诸多事情让人悲叹,只剩下那用来漉酒的头巾。难道是我皱眉违背了以前的约定吗?只是担心没有地方去询问那渔家的渡口。

赏析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幽静、深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事的感慨。诗中提到柴桑、白社、青门等地方,以及江离、登山屐、漉酒巾等意象,增添了诗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表现出对人生的迷茫和对理想的追求之间的矛盾。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绪,如“岂是攒眉违夙约,祇妨无处问渔津”,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罗万杰

罗万杰,字贞卿,号庸庵。揭阳人。明思宗崇祯七年(一六三四)进士。初官行人,两奉使册封吉、荆二藩。十三年,召对,给笔札,问修练储备四事,侃侃陈利弊,切中时艰,擢吏部主事,转验封员外郎。冢宰郑三俊澄清吏政,力荐其诚实不阿,破格畀以选事,在职一年,丁内艰归。值岁祲,倡富户出谷平粜,全活甚众。甲申之变,会南都迎立,徵拜副都御史。闻马士英、阮大铖用权,辞不出,矢志岩壑,结庐于埔阳之双髻峰,草衣蔬食,与樵牧高僧为侣。林居三十年,足迹不入城市。晚号樵子,乡人私谥曰文节先生。有《瞻六堂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乾隆修《潮州府志》卷二八有传。 ► 2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