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

春日川原晓望浓,东南山色翠重重。 刘伶游计常携锸,陶亮归期每候钟。 四壁有家还似寄,一身多病遂成慵。 临蹊欲问渔郎路,落尽桃花但古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川原:河流与原野。
  • 刘伶:魏晋时期名士,好饮酒,曾作《酒德颂》,文中提到他外出时常带着铲子,说:“死便埋我。”这里指放达纵酒的生活态度。伶(líng)。
  • (chā):铁锹,掘土的工具。
  • 陶亮:当指陶渊明(潜),一说指陶弘景。这里取陶渊明辞官归田之意,据说他曾对人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每候钟”指盼望着归家的时间。
  • (yōng):困倦,懒。

翻译

春天的河流原野在清晨的曙光中显得景色浓郁,东南方向的山峦青翠层叠。刘伶出游的计划中常常带着铲子,陶渊明盼归的日期每次都等待着钟声(暗示着归心似箭)。四周虽有房屋但仍感觉像寄居他乡,一身多病于是变得慵懒。站在路旁想要询问渔郎的路,桃花已经落尽只见到古老的松树。

赏析

这首诗以春游为主题,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以及诗人的心境。首联通过对春日川原和东南山色的描写,展现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清新的基调。颔联借用刘伶和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洒脱和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颈联则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感和因多病而产生的慵懒情绪,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尾联中“落尽桃花但古松”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与前文的春景形成对比,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整首诗情景交融,寓意深远,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写和对古人的联想,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罗洪先

罗洪先

明江西吉水人,字达夫,号念庵。罗循子。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寻告归。十八年召拜春坊左赞善,疏请预定东宫朝仪,忤旨罢为民。卒后,隆庆初赠太常寺少卿,谥文恭,一说文庄。私淑王守仁,宗“致良知”之说,而有所修正。足迹所历甚广,注重考察,于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算数诸学,无不穷究。有《冬游记》、《念庵集》等。 ► 7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