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砚歌
注释
- 文节:指谢枋得,谥号“文节”。
- 桥亭砚:谢枋得的砚台。
- 玉带生:文天祥的砚名。
- 信国:文天祥被封为信国公,这里指代文天祥。
- 亘(gèn)天壤:横亘于天地之间,形容长久、广大。
- 相友相于:相互友好、相亲近。
- 嘉会:美好的聚会。
- 文山:文天祥号文山。
- 叠山:谢枋得号叠山。
- 端州:古代产砚之地,所产端砚很有名。
- 洵(xún)坚:确实坚硬。
- 歙(shè):歙州,也是产砚之地,产歙砚。
- 炷(zhù)香:点燃香。
- 恭惟:恭敬地想到。
- 两丈:对文天祥、谢枋得的敬称。
- 丹心诗:指文天祥表达忠诚的诗作。
- 零丁:零丁洋,文天祥曾在此写下《过零丁洋》。
- 伯颜:元朝将领。
- 皋亭:皋亭山,南宋时在此有重要军事行动。
- 旅食:寄食、客居。
- 黧(lí)面:黑色的脸,形容憔悴。
- 贞节:坚守忠贞的节操。
- 缱绻(qiǎn quǎn):情谊深厚、缠绵。
翻译
昨天见到了谢枋得在桥亭的那方砚台,却又不禁想起从未见过的文天祥的玉带生砚。在这茫茫人海之中,人们哪里会知道,哪里会知道信国公的砚台就在此处。两位英雄的英魂横亘于天地之间,他们生前友好往来,情谊深厚。这两方砚台彼此相望已然五百年了,可惜一直没有机缘能有一场美好的相聚。如今能够带着谢枋得的砚去拜访文天祥的砚,这定是有鬼神相助,绝非偶然之事。文天祥的砚台与谢枋得砚台相比略胜一筹,端州的砚石确实坚硬,歙州的砚也毫不逊色。在这张几案边,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时刻;在这个堂屋里,在这个春日的白昼。我点燃一炷香,满怀悲痛地为两位忠义之士感伤;恭敬地拜上两拜,祝愿二位先人的英魂福寿安宁。那时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忠诚诗句还未题写,伯颜的军队也还未向皋亭山进发。当时的国家形势下一些人只顾自己享受,而这两位英雄却专注于忠贞守国。初期在转茶坂头客居生活,在建阳的市集上很少有熟人结交。文天祥穿着麻衣伤心地向东痛哭,那砚台仿佛也面容憔悴地忧愁于北去的路途。这两方砚台无所谓荣耀与憔悴,就如同两位英雄坚守的忠贞气节相同。如今只能见到这两方砚台,却再也看不到两位英雄本人了。用墨拓下砚台上的铭文就如同得到了钟鼎般珍贵,哪怕收藏匣子分开,它们好像漂泊的浮萍般各处一方,可在这安静的堂屋、干净的几案间,那份情谊依然深厚缠绵,一片清正之气久久留存于这片虚空之中 。
赏析
这首诗围绕文天祥的“玉带生”砚和谢枋得的“桥亭砚”展开。诗人通过对两方砚台的联想和描述,将两位英雄人物——文天祥与谢枋得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中既有对两位英烈英灵长存天地的赞美和崇敬,也表达了对他们忠贞气节的高度赞扬。 同时,诗中以砚台为线索,讲述了两位烈士经历的时代故事,借砚台的种种经历,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坎坷艰难的人生。如“转茶坂头初旅食,建阳市上罕交识。公祇麻衣哭向东,砚应黧面愁古北”几句,生动展现出他们身处困境时的悲凉。 诗的结尾“墨而拓铭即钟鼎,匣而分手仍萍蓬。堂闲几净意缱绻,一片清气留虚空”,以景语收笔,虽砚台分开,但二人的忠义之气却像清气留存于虚空,给人无尽的遐思,让人感受到这份忠义精神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表达出诗人对这种伟大精神的无限缅怀和敬仰。整首诗借砚抒情,情景交融,语言质朴而意境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