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唐陶山明府修复唐伯虎墓

渊明神游桃花源,六如身住桃花坞。不是人间第一流,难与桃花论宾主。 对花须把酒,对酒宜赋诗。诗画游戏耳,工拙我不知。 大儿汉曼倩,小儿唐青莲。尸解非所好,怕作懵憧仙。 前身桃花见花喜,故应埋骨桃花里。三春红雨落纷纷,唯有此桃花不死。 前中丞,后明府,封值区区三尺土。异代堪联侨札交,当时耻与绛灌伍。 明府来自桃花源,华胄遥遥本同祖。出处虽殊兴趣同,唱和埙篪吾与汝。 歌新诗,酹清醑,仙不能言花应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六如:即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
  • 尸解:道教称死后魂魄解脱成仙。
  • 懵憧:糊涂。
  • 华胄:华夏后代。胄(zhòu)。
  • 侨札:春秋郑国公孙侨(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
  • 绛灌:汉初绛侯周勃和颍阴侯灌婴。
  • 埙篪(xūn chí):两种乐器,比喻兄弟和睦。
  • (lèi):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
  • 清醑(xǔ):清酒。

翻译

陶渊明精神遨游在桃花源,唐伯虎身居于桃花坞。若不是人间第一流人物,难以和桃花论断宾主关系。对着花必须拿着酒,对着酒适宜作诗。诗画只是游戏罢了,技艺巧妙笨拙我并不知晓。大儿子像汉代的东方朔,小儿子像唐代的李白。死后魂魄解脱成仙并非所喜好的,怕作那糊涂的仙人。前生见到桃花就喜爱桃花,故而应把尸骨埋葬在桃花里。三春时节红雨纷纷落下,只有这桃花不会死。前代中丞,后来明府,封护这小小的三尺土坟。不同时代可以连接像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的交情,当时耻于和周勃、灌婴同伍。明府来自桃花源,华夏后代远远地本是同祖宗。出仕和退隐虽然不同但兴趣相同,我们唱歌应和就像兄弟一般。唱着新的诗歌,把酒洒在地上祭祀,仙人不能说话花应该回应。

赏析

这首诗主要围绕唐伯虎墓展开,既赞誉了唐伯虎的才华和地位,又突出了与唐陶山明府的情谊以及对唐伯虎墓修复的感慨。诗中以陶渊明的桃花源作对比映衬,强调唐伯虎与桃花坞的紧密联系。描述了对花饮酒赋诗的场景,认为诗画只是一种游戏。还提及唐伯虎如同仙人般,埋骨于喜爱的桃花之中。接着歌颂明府修复唐伯虎墓的意义,将其与古人的情谊相提并论,显示出这种行为的可贵。最后表达了与明府之间的亲密和契合。全诗用词优美,意境深远,生动地呈现了对唐伯虎的追怀和对修复古墓这一行为的敬意,以及与明府之间的志同道合之情。

钱大昕

钱大昕

清江苏嘉定人,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竹汀居士。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历官少詹事、广东学政。五十岁即回籍,历主钟山、娄东、紫阳书院讲席。精研经史、金石、文字、音韵、天算、舆地诸学,考史之功,号为清代第一。有《廿二史考异》、《十驾斋养新录》、《元史艺文志》、《元史氏族表》、《恒言录》、《疑年录》、《潜研堂集》等。 ► 16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