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平时遇处暑,庭户有馀凉。 乙纪走南国,炎天非故乡。 寥寥秋尚远,杳杳夜光长。 尚可留连否,年丰粳稻香。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注释

一纪: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一作“乙纪”。 炎天:指南方。 杳杳:昏暗貌。

赏析

吕本中是两宋之际的诗人、理学家。经历靖康之变后,吕本中被迫漂泊南国。在南方生活的18年间,他几乎居无定所,加之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和生活习惯,故而其诗中屡屡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谴责、无奈之情。从诗中的“一纪(12年为一纪)”看,此诗当作于公元1138年前后,而这一时期的吕本中正奔波于江浙之间。 处暑,即出暑,意为炎热离开,长江以北地区早晚温差加大,天气开始转凉。这首诗的前四句便从处暑这一节气的地域、气象特征写起。平时到处暑这一天,居室内外都开始有充裕的凉荫;而自从移居南方这12年来,纵遇处暑也仍然要忍受炎热的天气。诗歌语言虽未着一“愁”字,看似平淡无力,却暗含着诗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苦楚和无奈之情。显然,“平时”对应的是远在北方的故乡,一纪的时间虽不长,却接一“走”字,将诗人漂泊南国、有家难归的乱离之痛蕴含其间,为读者传达出诸多身世之痛。诗歌后四句述己寂寞孤独的南国生活。诗人面对炎炎长夏,只觉秋日遥遥无期,昏昏长夜,了无尽头。这样的生活似乎毫无可流连之处,好在野外还有粳稻飘香,丰年的喜悦仿佛给了诗人小小的慰藉。粳稻成熟,又是与故乡不同的景象。 诗人借助南北方天气、作物的不同来表达自己处暑时分迥异的个人感受,进而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可谓语淡而情深,言简而意长。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 8 月 23 日左右,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 乙纪:古代以干支纪年,乙为天干第二位,纪指纪年,这里代指时间,具体所指年份不详 。
  • 寥寥:形容时间空间广阔,或数量、声音稀少。这里指离秋天到来还有一段时间。
  • 杳杳(yǎo yǎo):悠远、渺茫的样子。这里形容夜里时间漫长。
  • 留连:留恋不舍,舍不得离去 。
  • 粳(jīng)稻:稻的一种,茎杆较矮,叶子较窄,深绿色,子实短而粗 。

翻译

平常到了处暑时节,庭院里总是会有丝丝凉意漫溢。可在这(乙纪这一年)我来到了南方,炎热的天气让我觉得这儿并非我熟悉的故乡。秋天还遥远得很呢,夜晚却已愈发漫长。此时我不禁自问,还能不能在这里停留多些日子呢?毕竟丰收之年,粳米的香气已经飘逸在四周。

赏析

这首诗围绕处暑时节展开描述,传达出诗人复杂的情感与观察。首联点明日常处暑时庭院有凉,为正常时节之景,奠定轻松基调;颔联笔锋一转,写自己在乙年纪年时身处南国,炎天难耐,与首联的清凉形成鲜明反差,映衬出异国他乡的不适应,抒发一种漂泊感。颈联描绘出虽然秋天尚远,但夜晚已经变长的物候变化,寥寥、杳杳二词增强了悠远、苍茫氛围,引出对时光的感慨。尾联诗人以丰收之年的粳稻香为依托,发出能否留连的疑问,既体现对当下生活的一种思考,又从侧面透露出丰收景象带来的慰藉,在淡淡的愁绪之中融入对生活的美好感怀。整首诗语言质朴平和,在对节令、地域的景致变化描绘中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引发读者对时光变迁、漂泊羁旅等人生境遇的思考。

吕本中

吕本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祖籍莱州,寿州(今安徽寿县)人。仁宗朝宰相吕夷简玄孙,哲宗元祐年间宰相吕公著曾孙,荥阳先生吕希哲孙,南宋东莱郡侯吕好问子。宋代诗人、词人、道学家。 ► 13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