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一纪: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一作“乙纪”。
炎天:指南方。
杳杳:昏暗貌。
赏析
吕本中是两宋之际的诗人、理学家。经历靖康之变后,吕本中被迫漂泊南国。在南方生活的18年间,他几乎居无定所,加之北方人不习惯南方的气候和生活习惯,故而其诗中屡屡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谴责、无奈之情。从诗中的“一纪(12年为一纪)”看,此诗当作于公元1138年前后,而这一时期的吕本中正奔波于江浙之间。
处暑,即出暑,意为炎热离开,长江以北地区早晚温差加大,天气开始转凉。这首诗的前四句便从处暑这一节气的地域、气象特征写起。平时到处暑这一天,居室内外都开始有充裕的凉荫;而自从移居南方这12年来,纵遇处暑也仍然要忍受炎热的天气。诗歌语言虽未着一“愁”字,看似平淡无力,却暗含着诗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苦楚和无奈之情。显然,“平时”对应的是远在北方的故乡,一纪的时间虽不长,却接一“走”字,将诗人漂泊南国、有家难归的乱离之痛蕴含其间,为读者传达出诸多身世之痛。诗歌后四句述己寂寞孤独的南国生活。诗人面对炎炎长夏,只觉秋日遥遥无期,昏昏长夜,了无尽头。这样的生活似乎毫无可流连之处,好在野外还有粳稻飘香,丰年的喜悦仿佛给了诗人小小的慰藉。粳稻成熟,又是与故乡不同的景象。
诗人借助南北方天气、作物的不同来表达自己处暑时分迥异的个人感受,进而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可谓语淡而情深,言简而意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