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和陶诗

· 童冀
昔我去乡里,所至辄踌躇。 踌躇何所叹,华屋无人居。 父老向我言,往往卿相庐。 存者日颓弊,余已成丘墟。 亦有良田畴,岁久不菑畬。 先人始创业,艰难亦勤劬。 不谓数世后,子孙亦已无。 我谓老父言,其人非二疏。 卖金趣供具,此外奚所须。 我躬谅不阅,身后欲何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踌躇(chóu chú):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 华屋:华丽的房屋。
  • 颓弊:衰败,破败。
  • 丘墟:废墟,荒地。
  • 田畴:田地。
  • 菑畬(zī yú):耕种。
  • 勤劬(qú):勤劳辛苦。
  • 二疏:指汉代的疏广和疏受,因二人皆以清廉著称。
  • :通“促”,急忙,赶快。
  • 供具:供给,供养。
  • :自身。
  • 不阅:不察,不关心。

翻译

昔日我离开家乡,每到一处都犹豫不决。我为何叹息?因为那些华丽的房屋已无人居住。父老们向我诉说,这些曾是卿相的居所。现在存活的人日渐衰败,其余的已成废墟。也有肥沃的田地,多年未被耕种。先人开始创业时,艰难而勤劳。没想到几代之后,子孙也已不复存在。我对老人说,这些人并非像二疏那样清廉。他们急忙卖掉金子以供养,除此之外别无所求。我自己尚且不关心,死后又何去何从。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乡里变迁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家族衰落的深沉感慨。诗中,“华屋无人居”、“余已成丘墟”等句,生动地勾勒出了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的对比,透露出一种沧桑感。诗人通过对先人创业艰难的回忆,以及对子孙无存的哀叹,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慨。最后,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对身后事的无奈和迷茫,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童冀

明浙江金华人,字中州。洪武时征入书馆。与宋濂、姚广孝等相唱和。出为全州教官,官至北平教授。以罪死。有《尚絅斋集》。 ► 3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