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和陶诗
朔土秋气高,日夕来凉幰。
鸿雁已南乡,游子寒无衣。
履霜戒坚冰,几者动之微。
所以漆室女,浩叹忧园葵。
烨烨阶下兰,一夕遽变衰。
愁来谁与语,有酒聊自挥。
故乡岂不怀,我行尚迟迟。
百年同适客,何事主叹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朔土:北方之地。
- 凉幰:凉风。
- 鸿雁:大雁,常用来比喻远行的人或传递消息的人。
- 南乡:南方。
- 履霜:踩在霜上,比喻事情的开始。
- 戒坚冰:警惕冰的坚硬,比喻防患于未然。
- 漆室女:指忧国忧民的女子。
- 浩叹:深深的叹息。
- 园葵:园中的葵菜,比喻家园。
- 烨烨:光辉灿烂的样子。
- 遽变衰:突然变得衰败。
- 适客:旅居他乡的人。
翻译
北方的秋天,气温在傍晚时分带来凉风。大雁已经飞向南方,而远行的游子却缺少御寒的衣物。踩在霜上,警惕着冰的坚硬,这是对事物微妙变化的警觉。因此,忧国忧民的女子会深深叹息,担忧家园的安危。阶下的兰花光辉灿烂,却在一夜之间突然衰败。忧愁无人可诉说,只有酒可以自我慰藉。怎能不怀念故乡,但我行程依旧缓慢。百年间,同样旅居他乡的人,又何必自叹自悲。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北方秋天的景象,通过“朔土”、“凉幰”等词语传达了季节的变迁和气候的寒冷。诗中“鸿雁已南乡,游子寒无衣”表达了游子的孤独与无助,而“履霜戒坚冰”则体现了对未来可能困难的预感和警觉。后文通过“漆室女”、“园葵”等意象,抒发了对家园的深切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结尾的“百年同适客,何事主叹悲”则是对人生漂泊的感慨,表达了即使面对困境,也应保持豁达的心态。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