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舅大中府君己亥岁尝制十四咏寿宝林褧老师八十今八年矣此老师尚无恙其法孙定惠持此卷至都下敬作二偈以为师寿法鼓
维此鼓声何所起,击之则有本寂然。
此声既以击乃生,当其不击声何在?
用手执捶以击鼓,三者和合始有声。
如是究竟声所缘,非手非捶非鼓义。
智人在在勤修习,于一击顿证菩提。
观彼鼓声成立相,本自不生那有灭。
我愿仁者亦如是,不以声观一切声。
昼安夜安随在安,长享耳根清净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偈(jì):佛教中的一种韵文形式,类似于诗歌。
- 法鼓:佛教中用于法会的鼓。
- 击:敲打。
- 捶:敲打用的棒。
- 和合:结合,协调。
- 究竟:深入探究,终极。
- 所缘:所依赖的,所依据的。
- 非手非捶非鼓义:不是手,不是捶,也不是鼓本身的意义。
- 智人:有智慧的人。
- 在在:处处,到处。
- 顿证菩提:立即证悟佛的智慧。
- 成立相:形成的样子或状态。
- 不生:没有产生。
- 有灭:有消亡。
- 声观:通过声音来观察或理解。
- 耳根:指听觉。
- 清净乐:纯净无染的快乐。
翻译
这鼓声从何而起?敲击时它原本是静默的。这声音只有在敲击时才产生,当不敲击时,声音又在哪里?用手拿着棒子敲击鼓,三者(手、棒、鼓)的结合才有了声音。深入探究声音的来源,它既不是手,也不是棒,也不是鼓本身的意义。有智慧的人在处处勤于修炼,通过一次敲击就能立即证悟佛的智慧。观察那鼓声形成的样子,它本就没有产生,又怎会有消亡?我希望仁者也能如此,不通过声音来观察一切声音。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无论在哪里都能安心,长久享受耳根清净的快乐。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鼓声的比喻,探讨了声音与存在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修炼达到心灵的清净与智慧的觉醒。诗中,“击之则有本寂然”一句,巧妙地表达了声音的产生与消失,以及其背后的空无本质。后文则进一步阐述了通过修炼达到的境界,即不依赖外在声音,而是内心达到一种超越的平静与智慧。整体上,这首诗融合了佛教的哲学思想,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传达了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