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述事十首

· 刘基
天王有万国,抚治不能遍。 百僚分所司,控制倚方面。 旬宣贵浃洽,付托属隆眷。 易置苟无恒,勤怠朝夕变。 自非勃氏俦,何官匪邮传。 矧兹世多故,军府希閒宴。 戎机一以失,蚁穴偾台殿。 公庭委旧事,书牍呈新选。 来者且迟迟,在者同秋燕。 偷安待日至,退托从私便。 奸贪遂乘隙,民病孰与唁。 大臣国柱石,忧喜相连缠。 反躬既遗阙,何以率州县? 寄与要津人,有舌未宜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天王:指皇帝。
  • 百僚:指各级官员。
  • 旬宣:指定期巡视和宣示政令。
  • 付托:指委托、托付。
  • 隆眷:指深厚的关怀或信任。
  • 易置:指频繁更换职位。
  • 勤怠:指勤奋与懒惰。
  • 勃氏俦:指像勃氏那样的人,勃氏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贤臣。
  • 邮传:指传递文书的官员。
  • 戎机:指军事机密或军事行动。
  • 蚁穴偾台殿:比喻小错误可能导致大灾难。
  • 公庭:指官府。
  • 书牍:指文书。
  • 秋燕:比喻即将离去的官员。
  • 偷安:指偷懒或安于现状。
  • 退托:指推卸责任。
  • 乘隙:指趁机。
  • :指慰问。
  • 柱石:比喻国家的重要支撑。
  • 反躬:指反省自己。
  • 遗阙:指遗漏或不足。
  • 要津人:指掌握重要职位的人。

翻译

皇帝统治着万国,但无法亲自管理所有事务。各级官员分管各自的职责,依靠各方面的控制。定期巡视和宣示政令非常重要,委托和托付需要深厚的信任。如果频繁更换职位,勤奋与懒惰就会在朝夕之间变化。除非是像勃氏那样的贤臣,否则任何官职都可能像传递文书的官员一样不稳定。何况现在世事多变,军事府邸很少有闲暇的宴会。一旦军事机密或行动失误,小错误就可能导致大灾难。官府堆积着旧事,文书上呈现着新的选择。新来的官员请慢慢来,现有的官员如同秋天的燕子即将离去。偷懒安于现状,推卸责任从私利出发。奸诈贪婪的人趁机而入,民众的疾苦无人慰问。大臣是国家的重要支撑,忧喜与国家紧密相连。反省自己如果有遗漏或不足,又怎能领导州县呢?寄语那些掌握重要职位的人,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职责。

赏析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明朝时期政治的复杂性和官员的责任感。诗人刘基通过对比皇帝的统治与官员的实际操作,强调了官员忠诚与勤奋的重要性。诗中“蚁穴偾台殿”一句,巧妙地运用比喻,警示小错误可能引发的大灾难。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大臣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反省自身,以身作则,引领国家走向繁荣稳定。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民众深切的关怀。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