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 班固
三王德弥薄,惟后用肉刑。 太苍令有罪,就递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茕茕。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 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拼音

注释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此句又作:“上书诣北阙,阙下歌《鸡鸣》。”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德弥薄:道德愈加浅薄。弥(mí):更加。 肉刑:残害肉体的刑罚。 太苍令:地名及官职,太苍县令。 就递:押送。 茕茕(qióng qióng):孤独无依的样子。 诣阙下:到宫阙之下上书。诣(yì):到。阙(què):宫门前的望楼,这里指宫阙。

翻译

夏禹、商汤、周文王的道德渐渐浅薄,到了后代竟然使用起了肉刑。 太苍令犯罪了,就被押送着前往长安城。 他怨恨自己没有儿子,困窘危急中孤独无依。 小女儿被父亲的话所触动,深知死去的人不能再复活。 于是上书到宫阙之下,心中思念古人而像孟尝君门客那样歌吟鸡鸣。 忧愁的心如同被摧折撕裂,像晨风扬起激荡的声音。 圣明的汉朝孝文帝,被这真挚的情感所感动,内心恻隐。 众多男子是多么糊涂啊,还不如一个缇萦。

赏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父亲因罪将受肉刑,其小女儿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赞扬了缇萦的勇敢和孝文帝的仁德。诗的开头指出上古圣王的道德渐薄,导致后世使用肉刑,为下文的故事背景做铺垫。然后描述了太苍令的困境和他小女儿的痛心及行动。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缇萦的不凡。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问题,以及人们对正义和仁爱的追求。

班固

班固

东汉扶风安陵人,字孟坚。班彪子。博学能文,续父所著《史记后传》未竟之业,被诬私修国史,下狱。弟班超上书力辩,乃获释。明帝重其学,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续成其父书。潜心二十余年,至章帝建初中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随窦宪征匈奴,为中护军。宪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幽通赋》、《典引》等。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 1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