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谓
鞭石滔滔远,填乌岁岁新。 七星横巨浸,半月映长津。 永固骞崩势,终无揭厉因。 时逢题柱客,不见脱辀人。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鞭石:源于秦始皇鞭石成桥的典故,这里形容建桥的艰难与神奇努力 。
  • 填乌:传说喜鹊填河成桥(鹊桥),这里借指建桥时如同喜鹊填河般的持续付出 。
  • 七星:这里指代桥,七星桥是一种桥的美称,像七星排列一样美丽 。
  • 横巨浸巨浸(jù jìn):大湖、大水,意思是桥横跨在广阔的水面上。
  • 半月:也是形容桥的形态,如半月之姿倒映在水中 。映长津:映照着长长的河流。长津:长河。
  • 骞崩势骞(qiān):亏损、毁坏。意思是桥有长久稳固而不损毁的态势。
  • 揭厉因揭厉(jiē lì):提着衣服涉水过河,这里意思是不会有因为桥损坏而导致人们不得不提着衣服过河的事。
  • 题柱客:典出司马相如题桥柱立志的故事,这里指那些有志向和才华的人 。
  • 脱辀人辀(zhōu):车辕。指那些遭遇困境的人 。

翻译

像当年秦始皇鞭石建桥一样,工程的浩大如同那滔滔江水般壮观悠远;又似年年喜鹊填河搭起鹊桥那样,这座桥不断地崭新呈现。七星桥般壮丽的桥身横跨在辽阔的水面上,半月形的桥影倒映在长长的河流之中。桥永远牢固没有坍塌损毁的危险,终不会有让人因为桥坏了而只能提着衣服蹚水过河的情况。时常有满怀抱负像司马相如那样题桥柱立志的人从此经过,却不见遭遇困境如同车辕脱落般的倒霉之人。

赏析

这首诗围绕“桥”展开,作者巧妙运用诸多典故,增添了诗歌丰富的文化内涵。开篇“鞭石滔滔远,填乌岁岁新”,借秦始皇鞭石成桥和喜鹊填河的传说,展现桥建设过程的神奇与不易,给人想象的空间 。中间两联“七星横巨浸,半月映长津。永固骞崩势,终无揭厉因”,从桥的形态美与功能的持久性两方面描写,“七星横巨浸,半月映长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桥的壮美与桥在水中的美丽倒映;“永固骞崩势,终无揭厉因”强调了桥坚固的特点,突出其造福一方的重要意义。最后“时逢题柱客,不见脱辀人” ,通过古今人物的对比,让诗的意境升华到与人世命运相关的层面,既表达了人们对桥存在的美好期许,希望能为有志之士创造好的条件,也蕴含着愿天下人都能顺遂无虞、不遇困境的祝愿,整首诗从桥的建造、形态、功能到情感寄寓,层层深入,营造出一种开阔且富有文化底蕴的意境 。

丁谓

丁谓

宋苏州长洲人,字谓之,后更字公言。太宗淳化三年进士。为大理评事、通判饶州,迁尚书工部员外郎、三司使。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以户部侍郎参知政事,历任工、刑、兵、吏四部尚书,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机敏有智谋,憸狡过人,善揣摩人意。喜为诗,通晓图画、博弈、音律。真宗朝营建宫观,伪造祥异,多发于谓与王钦若。仁宗即位,因其前后欺罔、与内侍雷允恭交通、擅迁真宗陵寝,贬崖州司户参军,徙雷州、道州。明道年中授秘书监致仕,卒于光州。 ► 155篇诗文

丁谓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