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寄怀

咫尺天涯望月宫,灵犀一点幸潜通。 花名夜合香先艳,豆解相思色愈红。 琰漏恍闻脂细腻,银灯忆拊玉玲珑。 秋光最是多情处,莫遣霏微翳碧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灵犀(líng xī):传说犀牛角有白纹,感应灵敏,所以称犀牛角为灵犀。比喻心领神会,感情共鸣。
  • 夜合:植物名,花朵夜间合拢。
  • 琰漏:雕刻精美的漏壶,古代计时器。“琰”(yǎn)是一种美玉的名称,这里用来形容漏壶的精美。
  • 霏微:雾气、细雨等弥漫的样子。(“霏”读音为“fēi”)

翻译

即使你我近在咫尺却又似远在天涯,一同仰望那月宫,幸得我们心灵相通,如灵犀一点。夜合花的名字动听,它的香气率先散发,十分艳丽;红豆能解相思之苦,颜色愈发鲜红。雕刻精美的漏壶仿佛传来细腻的脂粉香气,银灯下回忆起曾抚摸过的玲珑美玉。这秋光最是多情的地方,不要让那迷蒙的细雨雾气遮蔽了碧蓝的天空。

赏析

这首诗以秋夜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某人的思念之情。诗的首联通过“咫尺天涯”和“灵犀一点”的对比,表达了诗人与思念之人虽有距离,但心灵相通的情感。颔联以夜合花的香艳和红豆的相思之意,进一步强化了思念的主题。颈联通过对琰漏和银灯的描写,勾起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回忆。尾联则以秋光的多情为引,表达了诗人希望美好时光不受阻碍的愿望,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思念之人的美好期待。整首诗意境优美,情感细腻,用典巧妙,将诗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黎景义

黎景义,一名内美,字克和。顺德人。明思宗崇祯间诸生。黎遂球、陈邦彦、梁朝钟、陈子壮、张家玉等皆为其友。明清鼎革,奉母隐居桃山不出。著有《二丸居集》八卷。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有传。 ► 3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