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小儿

· 李觏
两世茕茕各一人,生来且喜富精神。 欲教龆龀从师学,秪恐文章误尔身。 但有犁锄终得饱,莫看纨绮便嫌贫。 不知别后啼多少,苦问家僮说未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茕茕(qióng qióng):形容孤独无依。
  • 龆龀(tiáo chèn):指儿童换牙的年龄,借指童年。

翻译

两代人都孤单单各是一个人,生来却令人高兴富有精神。想要让孩子在童年时就跟从老师学习,只是担心文章学业耽误他自身。只要有犁锄最终会能吃饱饭,不要看到华美的丝绸就嫌弃贫穷。不知道分别后哭了多少,苦苦询问家僮说的也不确切。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小儿的关爱和期望。首句写两代人的孤单,突出对小儿的重视。接着写希望小儿从学又担忧其受影响,体现了复杂的心情。强调通过劳作可以饱腹,不要贪慕荣华,是一种朴实的价值观教育。最后写对小儿分别后的挂念和想知道其情况的急切,情感真挚。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生动地展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疼爱和牵挂,以及对孩子成长的思索与关注。

李觏

李觏

宋建昌军南城人,字泰伯,世称盱江先生、直讲先生。仁宗庆历二年,举“茂才异等”不第。与范仲淹等友善,拥护“庆历新政”。倡立盱江书院,从学者常数百人。皇祐初,范仲淹荐为试太学助教。历太学说书、权同管勾太学。以文章知名,通经术,素不喜《孟子》,极力排斥释道二教,重视农业生产。有《直讲李先生文集》。 ► 3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