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午春观新进士锡宴琼林苑因书所见

· 宋庠
秘苑仪星地,群英得隽年。 飞緌鲸浦右,供帐斗城偏。 表道槐阴直,凌氛柞影圆。 丛楹开玉宇,华组会琼筵。 湛湛融君渥,渠渠奖士贤。 银珰尊右席,绿帻佐双笾。 饰喜优坊伎,均恩醵礼钱。 沼浮渑酒渌,坻聚舜庖膻。 场迥歌声合,风回舞节妍。 柳疑添绀幄,鹦解啄鸣弦。 臣藿心倾日,需云象在天。 绨囊赍睿什,钿轴照儒篇。 宝思垂霓烂,欢声抃岳传。 珍台纷蹇产,翠气浩宛延。 池讶阳乌浴,桥疑汉鹊填。 千夫拔河索,三令夺标船。 帐殿沧波匝,钩梯复道连。 瑶甍轩凤羽,云岛压鳌颠。 牺觡驯灵囿,天麰蔽大田。 江头拔兰紫,林下摘樱鲜。 玉藻初盈沼,神芝欲冒廛。 阳沟连禹洫,阴石骇秦鞭。 冰静恩鱼出,园空瑞鹄旋。 缭垣包井落,别渚上风烟。 金埒争镳地,珠翳射雉阡。 去辎雷远陌,归袂藻平川。 乍集储胥外,还经馺娑前。 子云嗟寂寞,无思状甘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秘苑:帝王的林园。
  • 得隽(juàn):指考取进士。
  • 飞緌(ruí):古代帽带的下垂部分。
  • 鲸浦:海边。
  • 供帐:陈设供宴会用的帷帐、用具、饮食等物。
  • 斗城:汉长安城。
  • 槐阴:槐树的阴影。
  • 凌氛:逼近的雾气。
  • 柞(zuò):栎树。
  • 华组:华丽的丝带。
  • 玉宇:华丽的宫殿。
  • 银珰(dāng):古代妇女的银制耳饰。
  • 绿帻(zé):绿色的头巾。
  • 笾(biān):古代祭祀和宴会时盛果脯的竹器。
  • 醵(jù):凑钱饮酒。
  • 渑(miǎn)酒:渑池之酒。
  • 坻(chí):水中的小洲。
  • 舜庖(páo):舜帝的厨房。
  • 绀幄(gàn wò):天青色的帐幕。
  • 需云:指一种彩云。
  • 绨(tí)囊:厚绢口袋。
  • 睿什:指皇帝的诗文。
  • 钿轴(diàn zhóu):用金玉装饰的卷轴。
  • 蹇产:高而盘曲。
  • 宛延:曲折延伸。
  • 阳乌:太阳。
  • 汉鹊:银河边的喜鹊。
  • 牺觡(gé):祭祀用的牛角。
  • 灵囿(yòu):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
  • 天麰(móu):大麦。
  • 玉藻:古代帝王冕冠前后悬垂的贯串于玉珠的五彩丝绳。
  • 神芝:灵芝。
  • 禹洫(xì):指大禹治水时挖掘的沟渠。
  • 金埒(liè):用金钱筑成的跑马的矮墙。
  • 翳(yì):遮蔽。
  • 储胥:泛指帝王宫殿。
  • 馺娑(sà suō):汉代宫殿名。
  • 无思:没有思慕。

翻译

在庚午年春天观看新进士在琼林苑举行的赐宴因而写下所见到的景象。这是帝王林园的地方,是众多才俊考取进士的年份。帽带在海边右边飘拂,陈设的帷帐在长安城偏处。标明道路的槐树阴影笔直,逼近雾气中栎树的影子是圆形的。成丛的柱子撑起华丽的宫殿,华丽的丝带系着琼玉般的筵席。深沉浓厚如君主的恩泽,整齐有序似奖赏贤能之士。银饰耳环居右席,绿色头巾辅助着两边的竹器。装饰得如同欢乐的优伶伎人,都很公平地凑钱饮酒。池沼中浮动着像渑池之酒那般清绿,小洲上聚集着如舜帝厨房般的美味。场地遥远歌声相合,风回之时舞蹈的节奏娇美。柳树如同增添了天青色的帐幕,鹦鹉好似懂得啄响鸣弦。臣子如豆苗的心向着太阳,如彩云般的景象在天空。厚绢口袋里装着皇帝的诗文,金玉装饰的卷轴映照出儒家的篇章。美好的思绪如垂挂的霓虹灿烂,欢快的声音如传播高山这般欢腾。珍贵的亭台高低起伏,翠色的气息广阔而曲折延伸。池塘令人惊讶如太阳在沐浴,桥梁让人怀疑如银河边的喜鹊来填补。千人拉着拔河的绳索,三次号令争夺那标杆船。帐殿被沧波包围,有钩梯相连着复道。美玉装饰的屋脊如凤凰的羽毛,云岛高耸似能压住鳌头。祭祀用的牛角在帝王畜养禽兽的园林中被驯服,天上大片的大麦遮蔽着广阔的田地。江头采摘着兰草和紫色花朵,树林下摘取樱桃的鲜嫩果子。玉藻刚充满水池,神芝想要冒出房屋。温暖的水沟连着大禹治水挖掘的沟渠,阴冷的石头让人惊于如同秦鞭。河水安静鱼儿出游,园林空旷瑞鹄盘旋。围墙包围着村落,另外的小洲上有微风和烟霭。黄金矮墙是赛马争胜的地方,珠翠遮蔽着射猎野鸡的田阡。离开辎车在远处的道路上,回归时衣袖如藻类飘拂在平原上。刚聚集在宫殿外面,又经过馺娑宫前。扬子云感叹寂寞,没有思慕之情来描绘甘泉宫。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庚午年新进士在琼林苑举行赐宴的盛大场景,展现了当时热闹繁华、富丽堂皇的景象。诗中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场地布置、宴会食物、歌舞表演等各个方面,如“飞緌鲸浦右,供帐斗城偏”“沼浮渑酒渌,坻聚舜庖膻”等,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同时,也描写了自然景象如槐树、雾气、太阳等,给整个场景增添了生动的氛围。此外,还提到了一些与皇家相关的元素,如“银珰尊右席,绿帻佐双笾”“牺觡驯灵囿,天麰蔽大田”等,凸显了皇家的威严和尊贵。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描写,展现了那个特定场景下的宏大与奢华,以及进士们的荣耀和欢乐氛围,是对当时这一盛事的生动记录和艺术呈现。

宋庠

宋庠

宋安州安陆人,徙开封雍丘,初名郊,字伯庠,后改字公序。仁宗天圣二年进士第一。累迁翰林学士。宝元二年,除参知政事。与宰相吕夷简论事不合,出知扬州、郓州。复入参政,改枢密使。皇祐元年拜相。三年,为谏官包拯奏劾不戢子弟,无所建明,出知河南府。旋加使相,充枢密使,封莒国公。英宗即位,改封郑国公,请老致仕。与弟宋祁俱以文学名,时称“二宋”。读书至老不倦,善正讹谬。卒谥元宪。有《国语补音》、《宋元宪集》等。 ► 8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