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庵丈自临川来视尊兄再云先生赋怀奉简
巾车偶淩尘,城市稀识面。
羡公垂老年,兄弟得相见。
一丘心所期,八口力已倦。
风檐接对问,万语归一叹。
平居味昔言,识字始忧患。
温训故相宽,学问出屯难。
时方际阳九,大野看龙战。
篝狐惊夕枕,椎埋讶朝畔。
沟壑填罢癃,民命一何贱。
偷息幸吾侪,经画得再饭。
出门惮搔首,返棹已嫌缓。
蒙方养毛羽,公其守文献。
髭白日以添,观河自知变。
相思苦公遥,相逢喜公健。
斯世惜馀黎,时愁诵云汉。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巾车:有帷幕的车子。
- 淩尘:亦作“凌尘”,犹凌云。
- 稀识面:很少见面。
- 一丘:指隐居山林。
- 阳九:古代术数家的说法,以四千六百一十七岁为一元,初入元一百零六岁,内有旱灾九年,谓之“阳九”。亦指灾荒年景或厄运。
- 篝狐:用竹笼捕狐。
- 罢癃(bà lóng):指老病残疾,不能任事。
- 吾侪(wú chái):我辈,我们这类人。
- 经画:经营筹划。
- 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的样子。
- 棹(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 毛羽:比喻人的声誉。
- 文献:这里指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 髭(zī):嘴上边的胡子。
- 观河:典出《庄子·秋水》,后以“观河”比喻看到时光流逝,或感叹人世变迁。
翻译
有帷幕的车子偶尔如凌云般行驶,在城市中很少能见面。羡慕您已垂垂老矣,兄弟还能得以相见。隐居山林是心中所期望的,养活八口人已让力气疲倦。在风吹的屋檐下相互问答,万语千言最后都归结为一声叹息。平常品味昔日的言语,认识字开始就有了忧患。温和的教诲所以相互宽慰,做学问是从艰难困苦中出来的。当时正遇到灾荒厄运,广阔的原野上看到龙在争斗。用竹笼捕狐惊到晚上的枕头,偷偷埋藏让人惊讶于早晨的岸边。沟壑填满了老病残疾的人,百姓的生命是多么卑贱。苟且偷生庆幸我们这类人,经营筹划才能够再次有饭吃。出门害怕着急地搔头,返回划船都已嫌缓慢。承蒙正在修养声誉,您要坚守有价值的文献。胡须一天天增加,看到河流自然知道有变化。思念您苦于您遥远,相逢高兴您还健康。这个世界怜惜剩下的百姓,时常忧愁吟诵银河。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与“持庵丈”见面后的情景与感慨,表达了对时世艰难、百姓疾苦的哀叹,以及对故人的思念和情谊。诗中运用了诸多意象,如“巾车”“一丘”“阳九”等,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语言沉郁而富有情感,从与故人的相见,引申到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世事的敏锐洞察和深沉忧虑,同时也蕴含着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命的感慨。

王易
王易(1889---1956),字晓湘,号简庵,江西南昌人。其父王益霖乃晚清进士,曾任两江师范学堂教习。1912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中正大学等校教授。抗战期间,曾在赣南为蒋经国讲授《孟子》。其论国学尚质,以经学、小学、哲学与史学为国学之“四区”,以为“至若文艺词翰,作者过众,灏瀚曼衍,叙次为烦。况内实外华,非得苟举;由学窥文,无待毛举。果其读书得有门径,则用治文学,游刃有馀。”(《国学概论》)故其诗风质朴高古,劲折孤峭。与彭泽汪辟疆、南昌余謇、奉新熊公哲并称“江西四才子”,又与黄侃、汪东、汪辟疆、柳诒徵、王伯沆、胡翔冬合称“江南七彦”。建国后供职湖南文史馆,著有《国学概论》、《修辞学通诠》、《词曲史》、《乐府通论》等。
► 24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