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四卷本丙集作“再用韵,卢置歌舞甚盛”。广信书院本作“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玆从四卷本补。
国华:即卢国华。《丽水县志》:“卢彦德字国华。知广德军 建平县。旧籍有绝户物力钱,抑民代输绢匹,民苦之,多逃亡;彦德至,大搜隐漏,所入三倍于旧,遂以充赋。消虚户二千有馀,逃者复归。两守蜀郡,再历宪漕,并著声绩。召为户部郎官,除福建转运判官,官至朝请大夫。”《福建通志·职官志·提点刑狱文臣提刑》:“卢彦德,丽水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绍熙间任。”
中州:指沦陷于金人之手的中原地区。
《黍(shǔ)离》:《诗经·王风》篇名。毛诗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后代指故国残破,用作感慨亡国之词。
“元和圣德要君诗”句:唐宪宗 永贞元年即位,明年改元元和,平夏州、成都之叛,李师道、张愔(yīn)皆受命,二年献太清宫太庙,祀郊丘,大赦天下。韩愈时为国子博士,作《元和圣德诗》歌颂唐宪宗之德业。
青山:隐居之地。
活计:谋生之法。
诗坛:四卷本丙集作“诗墙”。
斩将搴(qiān)旗:《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汉朝〉》:“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者,为重赏使也。”这里借喻佔领文坛。
序
《定风波·再用韵,时国华置酒,歌舞甚盛》是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作者任福州知府兼福建安抚使时写了赠送给接替他担任福建提点刑狱使的卢国华的。其作意在于从政治上和文学上对一个同僚进行勉励,要他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用文学来为抗金事业呼喊。开头二句“莫望中州叹黍离,元和圣德要君诗”,是劝导别人不要光去悲叹中原故土的沦陷,而要为本朝的抗金斗争写出鼓舞人心的新诗。这实际上表明了作者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相似的进步文学观念。接下来的三句,意思一转折,表面上是说,谁像我这样老大无成,想归卧青山,可连生计都成问题;实际是退一步写,用自己的迟暮处境来作为对方的反衬,殷切希望他趁才华正旺,奋发有为,作出自己对国家应有的贡献。
下阕是对朋友的反复期望和规劝。过阕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勉励才华出众的友人大显身手,以歌咏战斗的雄劲诗篇去“斩将搴旗”,作诗坛的盟主。末三句,应合词前小序中“歌舞正盛”的叙述,劝说道:“如今你歌舞饮宴兴趣正浓,但我还有一言望你三思:咱们都已满嘴鬍须,不是少年人了!”言外之意是告诫对方,不要耽于歌舞酒色,以免消磨光阴,荒废事业。全篇风调质朴自然,快言快语,对友人的劝勉既坦诚直率,又语重心长。此词充满了作者所一贯保持的那种激昂奋发、对祖国命运高度关切的可贵精神。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临江仙 · 小靥人怜都恶瘦 》 —— [ 宋 ] 辛弃疾
- 《 鹧鸪天 · 送廓之秋试 》 —— [ 宋 ] 辛弃疾
- 《 点绛唇 · 留博山寺,闻光风主人微恙而归,时春涨断桥 》 —— [ 宋 ] 辛弃疾
- 《 霜天晓角 · 暮山层碧 》 —— [ 宋 ] 辛弃疾
- 《 酒泉子 · 流水无情 》 —— [ 宋 ] 辛弃疾
- 《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 [ 宋 ] 辛弃疾
- 《 昭君怨 · 送晁楚老游荆门 》 —— [ 宋 ] 辛弃疾
- 《 青玉案 · 元夕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