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好在书携一束,莫问家徒四壁,往日置锥无。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二三子者爱我,此外故人疏。幽事欲论谁共,白鹤飞来似可,忽去復何如。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拼音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唐朝大曲有《水调歌》,宋·王灼《碧鸡漫志·卷四·〈水调〉》:「按《隋唐嘉话》: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即是水调中制歌也。世以今曲《水调歌》为炀帝自制,今曲乃中吕调,而唐所谓南吕商,则今俗呼中管林钟商也。」凡大曲有「歌头」,此殆裁截其首段为之。双调,九十五字,前后阕各四平韵。亦有前后阕两六言句夹叶仄韵者,有平仄互叶几于句句用韵者。 「将迁新居不久,有感,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广信书院本作「将迁新居不久,戏作。时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玆从四卷本丙集。 「我亦卜居者,岁晚望三闾」句: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楚辞章句·卜居》:「《卜居》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体忠贞之性,而见嫉妒,念谗佞之臣,承顺君非,而蒙富贵,己执忠正而身放弃,心迷意惑,不知所为。乃往至太卜之家,稽问神明,决之著龟,卜己居世何所宜行,冀问异策,以定嫌疑。故曰《卜居》也。」 「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句:战国 楚·屈原《楚辞·离骚》:「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乎?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 书携一束:唐·韩愈《示儿》诗:「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家徒四壁:《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往日置锥无」句:北宋·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一·仰山慧寂》::「师问香严:『师弟近日见处如何?』严曰:『某甲卒说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贫,未是贫。今年贫,始是贫。去年无卓锥之地,今年锥也无。』师曰:『汝只得如来禅。未得祖师禅。』玄觉云:『且道。如来禅与祖师禅分不分。』长庆棱云:『一时坐却。』」 「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句:唐·孟郊《迁居》诗句。按:稼轩由带湖移居瓢泉,正在其旧居雪楼遭火灾之后,故兴「家徒四壁」及「家具少于车」之叹也。 「舞乌有,歌亡是,饮子虚」句: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楚使子虚使于齐,齐王悉发境内之士,备车骑之众,与使者出畋。畋罢,子虚过诧乌有先生,而亡是公存焉。」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句: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一》诗句。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卜居:选择居处。
  • 岁晚:一年将尽的时候。
  • 三闾:战国时楚国官名,屈原曾任此职。
  • 昂昂:形容志行高超。
  • 泛泛:普通,寻常。
  • (fú):水鸟,俗称“野鸭”。

翻译

我也是个选择居处的人,在一年将尽之时盼望三闾。志向高远前行千里,绝不是寻常的水中野鸭。好在有书籍带着一束,不要说家里徒有四壁,过去连放锥子的地方都没有。借车子来装载家具,家具还比车子少。 像乌有先生那样起舞,像亡是公那样唱歌,像子虚先生那样饮酒。有那么两三个子弟喜爱我,除此之外故交就疏远了。想谈论幽秘的事和谁一起呢,白鹤飞来好像可以,忽然又离去会怎样呢。众多鸟儿欣喜有了依托,我也喜爱我的房舍。

赏析

这首词展现了辛弃疾一种旷达超脱的心境。上阕通过描述自己虽然生活简单甚至有些贫寒,但志向远大且有书为伴。下阕用“乌有”“亡是”“子虚”等典故,营造出一种逍遥自在的氛围,同时也体现出他因知音稀少而略显孤独。最后借鸟有所托,来表达自己对简陋居处的喜爱,反映出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安贫乐道的态度。整首词语言幽默,在看似随意之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思考和情感表达。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