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明 杨升庵《词品》云:「唐 韩翃诗『踏莎行草过春溪』,词名《踏莎行》本此。」按:今查清 彭南畇等所辑《全唐诗》,韩君平诗并无「踏莎行草过春溪」之诗句。唐 陈羽《过栎阳山溪》诗有「众草穿沙芳色齐,蹋莎行草过春溪」句,今订正之。莎,即莎草,为一种常见之野草,夏季开花,广布于热带、温带,其块茎入药,曰「香附」。踏草,亦曰「踏青」,为唐 宋时期广为流行的活动,北方一般在清明时节前后,故「踏莎行」调名本意即咏古代民间盛行的春天踏青活动。此调为北宋新声。北宋僧文莹《湘山野录》云:「莱公因早春宴客,自撰乐府词,俾工歌之。」谓调名创自北宋寇莱公。此调为重头曲,前后阕相同;每阕由两个四言句和三个七言句组成,第三句与第五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式,故奇句与偶句较为协调。每阕两个四字句以对偶为工。金词注「中吕调」。曹宗臣词名《喜朝天》,赵仙源词名《柳长春》,《鸣鹤馀音》词名《踏雪行》。双调五十八字,上下阕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曾纯甫、陈同甫词添字者,名《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上下阕各四仄韵。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