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绵:这里指棉花。
翻译
早晨起来缝补破旧的衣服,针线都不能很整齐。母亲已经七十四岁了,眼睛昏花手又僵硬。装填棉花努力想装填得厚一些,用线努力想让线长一些。线长了衣服缝得就紧实,棉花厚就耐得住雪和霜。装填好了让儿子穿着暖和,母亲自己的衣服却单薄而发凉。不穿的话违背母亲的心意,穿了又因这份情意而内心伤痛。
赏析
这首诗以朴素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生活场景。通过描写母亲虽然年事已高且身体不便,但仍为儿子缝补衣服的举动,展现出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晨起缝破衣”简单一句便点明开始的情境,母亲尽管眼昏手僵却努力想把衣服缝好,尤其“装绵苦欲厚,用线苦欲长”表现出她对儿子深深的关怀。最后“装成令儿暖,母衣单薄凉”形成对比,更突出母亲的奉献精神。而“不衣逆母怀,衣之情内伤”则巧妙地写出儿子处在这份爱中矛盾的心理,既感恩母亲又对母亲的付出深感心疼,整首诗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