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南闱捷音

忽漫泥金入破篱,举家欢喜又增悲。 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 何处宁亲唯哭墓,无人对镜懒窥帷。 他年纵有毛公檄,捧入华堂却慰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南闱:明、清科举考试,称江南乡试为南闱。闱,试院。
  • 泥金:用金屑等制作的颜料,这里指科举中榜。
  • 桂影(guì),这里代指科举的荣耀。

翻译

忽然随意地带着中榜的消息踏入破旧的篱笆院子,全家欢喜之中却又增添了悲伤。只是获得一份小小的科举功名,十载的奔波征途获得显达却太迟了。在哪里能让父母安宁只有对着坟墓哭泣,没有人对着镜子也懒得去看那帷幕。将来纵然有像毛公那样的征召文书,捧着进入华丽的厅堂又能慰藉谁呢?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郑板桥在科举中榜时复杂的心情。诗中既有得中后的欢喜,又有对长期艰辛求仕之路的感慨,以及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忽漫泥金入破篱”写出了科举中榜的突然和欣喜。“举家欢喜又增悲”则体现出内心复杂的情感。“一枝桂影功名小,十载征途发达迟”既表现了科举功名的有限,又叹息奋斗历程的漫长。“何处宁亲唯哭墓”表达了对已逝亲人的深深思念。最后两句则透露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孤独感。整首诗情感真挚,体现了郑板桥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郑板桥

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