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门行赠张伯诲将军
蓟门三日风日黄,惊尘涨天归路长。禁柳条寒半欲折,边榆叶稀天欲霜。
将军角弓控不发,枥上鸣镳动咆哱。玉帐高褰瀚海云,朱旗半掩孤城月。
城头落月照皇都,万家漠漠秋烟孤。暮天军中一事无,蹴鞠笑踏红氍毹。
绣帘银烛夜惨淡,仰视河汉西南趋。乳皮薤白金城酥,满堂醉客争樗蒲。
将军大呼一掷万,袒臂已觉无全胡。天子但顾西南隅,穷荒萧条八月雪,鸣雁哀叫胡雏呼。
云中古戍烽堠紧,渔阳劲卒胆气粗,天山茫茫白草枯。
文皇遗铁生紫翠,至今群胡不敢动,侧目啮指空惊吁。
英雄出塞薄万里,龟兹于阗入版图。君不闻北斗之下为中国,太宗灭蛮心未休,翠华却过北斗北。
千秋仰见肇造难,万古长沙泪沾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蓟门:古地名,在今北京市西南。
- 涨天:形容尘土飞扬,遮天蔽日。
- 禁柳:宫禁中的柳树。
- 角弓:用角装饰的弓。
- 枥:马槽。
- 鸣镳:马嚼子上的铃铛响。
- 咆哱(páo bō):形容马嘶声。
- 褰:揭起。
- 瀚海:古代对蒙古大沙漠的称呼。
- 蹴鞠:古代的一种足球运动。
- 氍毹(qú shū):毛织的地毯。
- 樗蒲(chū pú):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
- 袒臂:裸露臂膀。
- 穷荒:边远荒凉之地。
- 烽堠:烽火台。
- 龟兹(qiū cí):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一带。
- 于阗(yú tián):古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 翠华:皇帝仪仗中一种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
翻译
蓟门连日风沙黄,尘土飞扬遮天日,归路显得格外漫长。宫中的柳树枝条在寒风中几乎要折断,边疆的榆树叶稀疏,天空似乎要降霜。 将军手持装饰有角的弓,却未发射,马槽旁的战马嘶鸣声震耳欲聋。将军的帐篷高悬在瀚海之上,红旗半掩映着孤城的月光。 城头的落日照耀着皇都,万家灯火在秋烟中显得朦胧。军中暮色降临,将军无所事事,笑着踢着足球,踏在红色的地毯上。 绣帘下银烛昏暗,仰望银河向西南流去。满桌醉客争相玩着樗蒲游戏。将军大声呼喊,一次投注万金,裸露的臂膀已显露出无畏的气概。 天子只关注着西南边疆,那里的八月已是雪天,鸣叫的大雁和胡人的呼喊声哀伤。云中古城的烽火台火光紧促,渔阳的精兵胆气粗壮,茫茫天山下白草枯萎。 文皇留下的铁器上生出紫翠色的锈迹,至今群胡不敢轻举妄动,只能侧目咬指,空自惊呼。 英雄出塞,远征万里,龟兹和于阗都纳入了版图。君不见北斗星下是中国,太宗灭蛮的决心未曾休止,翠华旗却已越过北斗星的北方。 千秋之后,仰望肇造的艰难,万古长沙之地,泪水沾湿了胸襟。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明代边疆的荒凉景象和将军的英勇形象,通过对蓟门风沙、禁柳条寒、边榆叶稀等自然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壮阔的氛围。诗中将军的形象高大威猛,角弓不发、枥上鸣镳,展现了其沉着冷静的战斗姿态。后文通过对比将军的豪迈与天子的忧虑,以及边疆的艰苦与皇都的繁华,表达了对英雄出塞、开疆拓土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对边疆安危的深切关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英雄时代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