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注释
清话:清新美好。
桃笙:指竹席。据说四川闽中万山中,有桃笙竹,节高而皮软,杀其青可做簟,暑月寝之无汗,故人称簟为桃笙。
序
此词写夏夜在庭院荷塘边乘凉的情景。上片写夜的宁静清幽,下片刻画乘凉时的心情。
赏析
夏末纳凉,临水扶醉,听荷塘一阵雨过,想到过了今夜,这声音即将变做秋声。自是词人体物感时情怀,然于闲适中亦微含愁意。作者善于以传神之笔,抓住刹那间的愁情,描绘出如画的境界。

项鸿祚
清词名家,浙江钱塘人,原名继章,後改名廷纪,字莲生。生於嘉庆三年(公元1768年)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举人。屡应进士试试不第,幽忧不振。越二年(公元1835年)卒,年仅三十八岁。鸿祚一生,大似纳兰性德,与龚自珍同时为“西湖双杰”。“善词,上溯温、韦,下逮周密、吴文英。”(《清史稿》),其词多表现抑郁、感伤之情,著有《忆云楼词甲乙丙丁稿》四卷,《补遗》一卷,有光绪癸巳钱塘榆园丛刻本。其自序云:“生幼有愁癖,故其情艳而苦,其感于物也郁而深;连峰巉巉,中夜猿啸,复如清湘戛瑟,鱼沉雁起,孤月微明;其窅敻幽凄,则山鬼晨吟,琼妃暮泣,风鬟雨鬓,相对支离;不无累德之言,抑亦伤心之极致矣!”(《忆云楼词·甲稿·序》)又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时异境迁,结习不改,霜花腴之剩稿,念奴娇之过腔,茫茫谁复知者?”(《忆云楼词·丙稿·序》)又云:“当沉郁无憀之极,仅托之绮罗芗泽以洩其思,盖辞婉而情伤矣!”(《忆云楼词·丁稿·序》)於此略见作者之情趣。
项鸿祚论词认为:“夫词者,意内而言外也。意生言,言成声,声分调,亦犹春庚秋蟋,气至则鸣,不自知其然也。”(《忆云楼词·甲稿·自序》)他自己曾说:“幼有愁癖”,从他的写作实践看,他多写伤心之词,愁苦之音。如“黄叶声多,红尘梦断,中有檀栾径。空明积水,诗愁浩荡千顷”(《湘月》)、“更更更鼓凄凉,翠绡弹泪千行。并作一江春水,几时流到钱塘”(《清平乐·元夜》),可见一斑。他的词出入于五代、两宋之间,在浙派、常州派之外,自具清真哀艳、婉转幽深的特色,与纳兰性德、蒋春霖的词风较近。谭献《箧中词》评为“荡气回肠,一波三折”,“幽艳哀断”。缺点在于题材狭窄,且囿于言愁说恨,风格不够多样。朱孝臧《彊村语业》评:“无益事,能遣有涯生。自是伤心成结习,不辞累德为闲情,兹意了生平”。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了项词的创作特点和局限所在。谭献评曰:“文字无大小,必有正变,必有家数,乐善好施。水云楼词,固清商变徵之声,而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蒋鹿潭,二百年中,分鼎三足。”谭献《箧中词》评曰:“莲生,古之伤心人也!荡气回肠,一波三折,有白石之幽涩而去其俗,有玉田之秀折而无其率,有梦窗之深细而化其滞,殆欲前无古人。其《乙稿自序》:‘近日江南诸子,竞尚填词,辨韵辨律,翕然同声,几使姜、张俯首。及观其著述,往往不逮所言。’云云,婉而可思。又《丙稿序》云:‘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亦可以哀其志矣。以成容若之贵,项莲生之富,而填词皆幽艳哀断,异曲同工,所谓别有怀抱者也。”
► 222篇诗文
项鸿祚的其他作品
相关推荐
- 《 乡村四月 》 —— [ 宋 ] 翁卷
- 《 鄂州南楼书事 · 其一 》 —— [ 宋 ] 黄庭坚
- 《 初夏 》 —— [ 清 ] 金逸
- 《 浣溪沙 ·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 其四 》 —— [ 宋 ] 苏轼
- 《 骤雨打新荷 》 —— [ 金 ] 元好问
- 《 鹤冲天 · 溧水长寿乡作 》 —— [ 宋 ] 周邦彦
- 《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二) 》 —— [ 宋 ] 杨万里
- 《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