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吴冲卿省副见赠

· 邵雍
非有非无是祖乡,都来相去一毫芒。 人人可到我未到,物物不妨谁与妨。 失即肝脾为楚越,得之藜藿是膏粱。 一言千古难知处,妙用仍须看吕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非有非无:既非全有,也非全无,指事物的中庸状态。
  • 祖乡:源头或根本,此处可能暗指道家的无为之道。
  • 毫芒:极其微小的差距,形容差别极小。
  • 人人可到我未到: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某种境地,但我尚未达到。
  • 物物不妨:任何事物都不会妨碍我的道路。
  • :妨碍,阻碍。
  • 失即肝脾为楚越:失去时,心境如楚越相隔,遥远而痛苦。
  • 得之藜藿是膏粱:得到时,即使粗茶淡饭也会视若珍馐。
  • 藜藿:野菜,比喻粗劣的食物。
  • 膏粱:肥美的食物,形容丰盛。
  • 一言千古难知处:一句深奥的话,千百年来难以理解。
  • 妙用:高明的运用或深刻的意义。
  • 吕梁:古代山名,此处借代智者或高人。

翻译

在这个既非有也不是无的世界里,我们都是源自同一个根源,只是相差微小。每个人都有可能达到我未曾触及的境界,万物都不会成为阻挡我前行的障碍。失去时,我的心境就像楚国和越国那样遥远;而获得时,即使是粗陋的食物我也能视作美味。那句深远的话,千年难解其意,真正的奥妙还是需要智慧如吕梁山的人来揭示。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邵雍的哲学思考,他强调了世间万物的相对性,以及个人心境的转换。诗人以"非有非无"为起点,探讨了人生境界的可达性和万物的无碍性,反映出他对道家思想的领悟。同时,通过对比失去和得到的体验,展现出对人生苦乐的理解。最后一句点出,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和应用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哲理,表达了对智者的敬仰和寻求真理的决心。

邵雍

邵雍

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4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