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李伯时画归去来图
渊明诗成无色画,龙眠画出无声诗。
两公恐是前后身,二妙略殊今昔时。
我顷诵诗不知处,今乃按图俱得之。
当时想见归意好,扁舟飏水风吹衣。
壶觞未饮入室酒,玉色先见迎门儿。
岂无故老说情话,尚有残菊依东篱。
云归鸟倦自有意,欲辩已忘谁复知。
龙眠得之心应手,笔所到处心相随。
僮奴似有傲世色,草木亦带烟霞姿。
痴儿方办公家事,此老自挟南亩犁。
人生异趣岂不远,心如铁石终难移。
我今此意不自事,老去见画空惭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龙眠:李公麟,字伯时,号龙眠居士。(“眠”读音:mián)
- 顷:刚才,不久以前。
- 觞(shāng):古代酒器。
- 飏(yáng):飞扬,飘扬。
翻译
陶渊明的诗如同没有颜色的画,李伯时的画好似没有声音的诗。 这两位先生恐怕是前后世的化身,两种妙处略有不同但都在今昔闪耀。 我刚才读诗时不知其意境所在,如今对照着图画都能领会到了。 当时可以想象到他归乡的心意美好,小船在水上飘扬,风吹动着衣裳。 酒还没喝进屋的酒,就先看到面色如玉的孩子前来迎接。 怎会没有老人说些情意绵绵的话呢,还有残留的菊花靠着东篱。 云归鸟倦自然有着它们的意趣,想要辩解却已经忘记,又有谁能知晓呢。 李伯时作画得心应手,笔所到之处,心也随之而动。 僮仆似乎有着傲然于世的神色,草木也带着烟霞般的姿态。 痴傻的人正在处理公家的事务,而这位老人自己却扶着南亩的犁耕作。 人生不同的志趣难道不是相差很远吗,心志如铁石般坚定终究难以改变。 我如今有这样的想法却不能付诸实践,到老了看到这些画只能空自惭愧。
赏析
这首诗是对李伯时所画《归去来图》以及陶渊明诗歌的赞美和感慨。诗中首先将陶渊明的诗与李伯时的画相提并论,认为它们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个是“无色画”,一个是“无声诗”。接着,诗人通过描述画中的情景,如归乡的美好、孩子的迎接、老人的情话、残留的菊花等,展现出一种宁静、恬淡的田园生活氛围。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人生志趣的思考,认为人生的志趣各不相同,而像陶渊明那样坚定的心志是难以改变的。最后,诗人感慨自己虽有想法却未能实践,面对画作只能感到惭愧。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将对艺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