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邢和叔学士见别

· 邵雍
世路如何若大东,相逢不待语言通。 观君自比诸葛亮,顾我殊非黄石公。 讲道污隆无巨细,语时兴替有初终。 出人才业尤须惜,慎勿轻为西晋风。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大东:《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此处借指世途漫长艰难。
  • 殊非:完全不是。
  • 黄石公:秦汉时期下邳(今江苏邳州)奇人,别称圯上老人、下邳神人,曾授张良《太公兵法》 。这里邵雍自谦没有黄石公那样的才德。
  • 污隆:指世道的盛衰、兴废。 污(wū):衰微。 隆(lóng):兴盛 。
  • 兴替:兴衰,荣枯。
  • 西晋风:指西晋时期士大夫阶层崇尚虚无、侈靡、放荡的风气 。

翻译

这世间的道路漫长又艰难,就如同《大东》诗里所描绘的那样,你我相逢无需太多言语就能心意相通。看你以诸葛亮自比,而我实在称不上有黄石公那般的才德。我们一起探讨世道兴衰,无论大事小事都深入谈论;说起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有始终。杰出人才的才华和功业尤其值得珍惜呀,千万要慎重,不要轻易染上西晋时那种不良的风气。

赏析

这首诗是邵雍与邢和叔学士分别时所作,情感真挚,富含深意。 开篇以“世路如何若大东”描绘出世事艰难的景象,奠定了全诗的深沉基调,同时又表明二人相逢便心意相通,为后文的交流做铺垫。颔联通过将对方比作诸葛亮,把自己与黄石公对比,一方面展现出邵雍对友人才能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也谦虚地表达自己比不上古人。颈联紧扣交流场景,描写两人探讨世道兴衰和朝代兴替,内容毫无保留,展现出两人对经世学问的重视和深刻见解。尾联则直接点明主旨,以劝诫的方式提醒友人要珍惜才华和功业,不要沾染不良风气,反映出邵雍对人才的珍视,更体现出他对世道人心的深切关怀。整首诗从对世事、人才的讨论,到最后提出殷切劝诫,层层递进,富有逻辑性,既有对友人的欣赏,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忧虑,于质朴的言辞中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

邵雍

邵雍

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422篇诗文

邵雍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