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诗

· 邵雍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 山河虽好非完璧,不信黄金是祸胎。 湖山一梦事全非,再见云龙向北飞。 三百年来终一日,长天碧水叹弥弥。 天地相乘数一原,忽逢甲子又兴元。 年华二八乾坤改,看尽残花总不言。 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皇畿。 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胡儿骑马走长安,开辟中原海境宽。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汉中看。 漫天一白汉江秋,憔悴黄花总带愁。 古曜半升箕斗隐,金乌起灭海山头。 云雾苍茫各一天,可怜西北起烽烟。 东来暴客西来盗,还有胡儿在眼前。 如棋世事局初残,共济和衷却大难。 豹死犹留皮一袭,最佳秋色在长安。 火龙蛰起燕门秋,原璧应难赵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连宵风雨不须愁。 数点梅花天地春,欲将剥复问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为家孰主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荡荡:广大、宽广的样子。
  • 完璧:完整的玉璧,这里引申为国家完整无缺。
  • 弥弥:形容水满的样子。
  • 数一原:邵雍的象数学术语,具体含义较为深奥,大概指一种根源性的数理规律。
  • 兴元:重新兴起、开端之意。这里结合语境有国家复兴、新的开端的含义 。
  • 朱门:红漆大门,常指代富贵人家,这里借指朝廷、宫殿所在之处。
  • 皇畿:指京城及其周围地区。
  • 金乌:神话中太阳的别名,相传太阳中有三足乌。这里指代太阳 。
  • 共济和衷: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 (zhé):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这里“蛰起”指潜藏后兴起。
  • 寰中:天下。

翻译

广阔无垠的天门自古就敞开着,来来去去,不知道有多少人进出。大好河山看似美好,可已不是完整无缺,真不敢相信贪财逐利竟是灾祸根源。 往日游赏湖光山色的美梦如今一切都已改变,再次看到风云变幻中龙云向北飞去。三百年来的岁月最终归结到某一天,望着辽阔的天空、碧绿的湖水,只能深深长叹。 天地遵循着某种根源性的数理规律,忽然遇到了新的契机就如同又开启了新的纪元。青春年华一晃,乾坤发生巨变,看着凋零残败的花儿,心中满是感慨却默默无言。 说到底,英雄常常是出身平凡的平民百姓,曾经的繁华宫殿已不似旧时模样。燕子轻快飞来飞去是很平常的事,李花开了的时候,春天的韵味已经大不相同。 北方的胡人骑着马直入长安,中原的势力范围发生变化,如同开拓了更宽广的边界。眼前的平静刚刚出现,新的动乱又要兴起,美好清朗的光亮应当向汉中方向去探寻。 秋天里的汉江,白茫茫一片,憔悴的菊花仿佛总是带着愁意。古老星辰半升而箕斗星渐渐隐去,太阳在海的尽头升起又落下。 天地间云雾迷茫、各不相同,可惜西北方向却燃起了战火硝烟。东边有贪婪的暴徒,西边有打劫的强盗,还有北方的胡人就在眼前,时刻威胁着安宁。 世事如同棋局,局面刚刚变得残破不堪,想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实在困难重重。豹子死了还会留下一张珍贵的皮,而最美好的秋色在长安这座古老的城市。 燕门的秋天,犹如蛰伏的火龙开始涌起,完整的珍宝玉璧很难再像过去那样收回。一院子奇特美丽的花儿春天有它的主人,即使连夜刮风雨,也不用为此太过忧愁。 几点梅花开放预示着天地间即将迎来春天,想要追问兴衰循环的前因后果。天下终究会有太平的日子,四海一家又何须分辨谁是主人谁是宾客。

赏析

这首《梅花诗》是邵雍颇具特色的作品,以蕴含着深刻哲理与对世事兴衰感慨的笔触,展现出诗人对历史规律以及人生万象的思考。

诗中首句以“荡荡天门万古开”营造出一种宏大、沧桑的历史感,为全诗定下基调。诗中多处描绘了山河破碎、世事无常的景象,“山河虽好非完璧”“看尽残花总不言”等语句,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世间变迁的惋惜与无奈。同时,邵雍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贪婪等人性弱点带来的灾祸,如“不信黄金是祸胎”。

他通过一些意象和场景暗示朝代更迭、局势动荡。“纷纷战火之地,胡儿骑马走长安”描写出外来势力的入侵。又以“梅花”象征新生命和希望,“数点梅花天地春”表现出尽管世事艰难,新的生机总会出现 。

邵雍的诗巧妙融合了象数观念与现实情境。他凭借着对宇宙规律的认识,结合亲身感悟,展现出非凡的洞察力与智慧。整体风格沉郁深远,既有对现实的关照,又不乏对未来的展望,让读者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也能对历史、人生产生深刻的思考。

邵雍

邵雍

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4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