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吟
王公大人,天下具瞻;
轻流薄习,重损威严。
此尚未了,彼安能兼。
非唯失道,又复起贪。
顶戴儒冠,心存象教。
本图心宁,复使心闹。
譬如生子,当求克肖。
不教义方,教之窃盗。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具瞻(jù zhān):为众人所瞻仰。
- 轻流薄习:轻浮浅薄的风气和习惯。
- 威严:威风和尊严。
- 象教:指佛教。因为佛教常以形象来教诲众生,故称象教 。
- 克肖(kè xiào): 能够相似,这里指子女能像父母一样有良好品德。
- 义方: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这里可理解为良好的道德规范和教育。
翻译
王公大人们啊,你们是天下众人瞻仰的对象;那些轻浮浅薄的风气和习惯,会严重损害你们的威风和尊严。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道理都没明白,又怎么能兼顾其他的事情呢?这样做不但失去了正道,还会滋生出贪欲。头上顶着儒生所戴的帽子,心怀佛教教义 。原本是图内心安宁的,却反倒让内心变得喧闹纷扰。这就好比生养孩子,应当希望孩子能传承良好品德长得像自己一样优秀。(王公大人的行为)不是教导孩子良好的道德规范,却是教唆他们去做盗窃之事。
赏析
这首诗主要是对王公大人这类地位显赫者行为的批判与劝诫。诗的开篇直接点明王公大人受天下人瞩目,强调他们应注重自身形象和品德修养。接着指出轻浮浅薄的习性对他们威严有损,进一步说明心智不端会导致失道与起贪。
“顶戴儒冠,心存象教。本图心宁,复使心闹。”这句话通过对比,讽刺了这些人表面尊崇儒、佛,本想借此获得内心平静,实际却让内心混乱烦躁。最后以生子教育为例,把王公大人不当行为类比教孩子学坏,形象生动地凸显了其行为的荒谬和危害,旨在告诫王公大人要端正自身,遵守正道,切不可做出不良示范,否则有失其身份与责任。整首诗言辞恳切,观点鲜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直白的描述,表达出对上层社会不良风气的忧虑和批判。

邵雍
字尧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生于林县上杆庄(今河南林州市刘家街村邵康村,一说生于范阳,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邵雍30岁,游历河南,因将父母葬在伊水(河南境内南洛水支流)之上,遂而成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少有志,喜刻苦读书并游历天下,并悟到"道在是矣",而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定居洛阳,以教授为生。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4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