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东归

是身如聚沫,如烛亦如风。 奔走天地内,苦为万虑攻。 陈子得先觉,水镜当胸中。 异乡各为客,相看如秋鸿。 扁舟忽归去,宛然此道东。 我亦议远适,西入华与嵩。 饮水有馀乐,避烦甘百穷。 相逢不可欺,偶然如飘蓬。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聚沫]: 比喻人生短暂,如泡沫般容易消散。
  • : 喻指生命脆弱,如同蜡烛随时可能熄灭。
  • 水镜: 比喻清澈的心境,像水面能映照出事物。
  • 秋鸿: 天鹅,象征着远方和离别。
  • 扁舟: 小船,常用来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 : 分别指华山和嵩山,两地均为古代名山,这里代指遥远的西部。

翻译

人生就像短暂的泡沫和摇曳的烛火, 在天地间忙碌奔波,被无数忧虑困扰。陈子已领悟了超脱之道, 心中如明镜般清澈。我们在异乡都是过客, 相视之间仿佛看见秋雁南飞。友人乘小舟离去, 路线恰好沿着东边的山水。我也计划远行, 向西进入华山和嵩山。即使饮水也感到乐趣, 逃避烦恼,甘愿承受困苦。相聚时不可虚伪, 我们就像随风飘荡的蓬草。各自在修行的路上努力, 千里之外,我们的心意相通。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友情的珍视。诗人运用生动的自然意象,如“聚沫”、“烛风”,描绘出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同时也寄寓着对朋友的关怀。诗中提到的“陈子”和“水镜”,暗指朋友已经领悟到内心的平静和超脱,这给诗人自己也带来了启示。诗人和友人都选择远行,各自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尽管道路不同,但彼此的理解和鼓励却如“千里自同风”,充满力量和温暖。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富有哲理。

周行己

宋温州永嘉人,字恭叔,号浮沚。哲宗元祐六年进士。师事程颐。徽宗崇宁中,官至太学博士。后为齐州教授,发明中庸之旨,邑人始知有伊洛之学。大观三年,罢归,筑浮沚书院以讲学。宣和中,除秘书省正字。有《浮沚集》。 ► 1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