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十七僧宜见过兼简杜思诚

坎壈客游子,岁莫怀百忧。 困若伏辕驹,未遇甘垂头。 志度蕴刚洁,劲气横清秋。 岂事稻粱唼,比翼黄鹤游。 人情憎远客,言笑怀戈矛。 有道死不泯,能易匈匈不。 穷当志益坚,讵逐波上鸥。 有杜莫逆交,有李山阳俦。 日想文义会,夫我心则休。 心休日月閒,忽忽时岁遒。 俗子浪嗤诟,日夕竞咆炰。 圆凿事方枘,固知不相谋。 我徒方外士,汎若不系舟。 东西与南北,无入不优游。 至此愿随俗,俛眉愧前修。 驾言归去来,山寒不可留。 薄俗利口实,斩斩非我侔。 太息仰明月,忍作寻常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坎壈(kǎn lǎn):困顿,不得志。
  • 唼(shà):水鸟或鱼吃食。
  • 遒(qiú):迫近。
  • 枘(ruì):榫头,用以插入另一部分的榫眼,使两部分连接起来。
  • 炰(páo):咆哮。
  • 侔(móu):相等,齐。

翻译

漂泊在外的游子,在年末心怀诸多忧愁。 就像被困的拉车小马,未遇到伯乐只能甘愿低头。 心志气度蕴含着刚正纯洁,劲气横亘在清冷的秋天。 怎能只为了稻谷高粱而啄食,要如黄鹤般比翼遨游。 人情往往厌恶远方来客,谈笑之间可能心怀叵测。 有道之人即使死去也不会消逝,能够改变那汹汹气势。 穷困时应当志向更加坚定,怎能追逐那随波的海鸥。 有杜君这样的莫逆之交,有李先生这样的山阳好友。 每天都想着文义之会,这使我的内心得到安宁。 内心安宁时光便悠闲,匆匆之间岁月已临近尽头。 世俗之人肆意嘲笑辱骂,从早到晚竞相咆哮争吵。 就像圆凿配方枘,本来就知道彼此不相合。 我只是一个方外之士,像那漂浮的不系之舟。 无论东西还是南北,没有一处不能自在畅游。 到了这里愿意随俗,低头却愧对前贤。 驾车说归去来兮,山中寒冷不可久留。 浅薄的世俗看重言语的实际利益,那些犀利的话语并非我所能比。 叹息着仰望明月,怎能甘心做寻常之辈。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对志向的坚持。诗中描绘了自己作为客游子的困顿和忧愁,以伏辕驹自喻,表现出未遇明主的无奈。同时,诗人强调了自己的刚洁志向和劲气,不愿只为稻粱谋,而愿追求高远的境界。诗中还提到了人情的复杂和世俗的丑恶,世俗之人的嘲笑辱骂与诗人的内心追求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如此,诗人仍有知己好友,他们的文义之会能让诗人内心得到安宁。诗人认为自己是方外之士,不受世俗束缚,能够自在畅游。然而,在面对世俗时,诗人也感到无奈和惭愧,但他不愿随波逐流,最后表达了对明月的叹息和对不平凡的追求。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沉,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

周行己

宋温州永嘉人,字恭叔,号浮沚。哲宗元祐六年进士。师事程颐。徽宗崇宁中,官至太学博士。后为齐州教授,发明中庸之旨,邑人始知有伊洛之学。大观三年,罢归,筑浮沚书院以讲学。宣和中,除秘书省正字。有《浮沚集》。 ► 16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