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花咏雪

先春冰散入,暝花明没,檐牙高啄。篱梢庭卉,折几枝,都似梳翎冻鹤。玉人何处,正暖炙、鹅笙小阁。倚兽炉、纤指频温,字涩红牙新学。 珠帘十二重遮,想此处清寒,不上梅萼。金樽翠袖,生俊煞、呵笔彩毫相角。苦吟句就,忆驴背、旧游如昨。较浅斟低唱今宵,如此风情不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瑶花:指雪花。
  • 暝花:昏暗中的花。
  • 檐牙:屋檐的边缘。
  • 梳翎冻鹤:形容树枝上的雪像冻住的鹤羽。
  • 鹅笙:古代的一种乐器,此处指温暖的氛围。
  • 红牙:指红色的牙板,古代用来打节拍。
  • 兽炉:古代的一种取暖用具。
  • 字涩:指写字时笔迹不流畅。
  • 珠帘:用珍珠装饰的帘子。
  • 梅萼:梅花的萼片。
  • 彩毫:彩色的毛笔。
  • 驴背:指骑驴,古代文人常骑驴游历。
  • 浅斟低唱:形容悠闲自得的饮酒唱歌。

翻译

雪花在春天来临前飘散,昏暗中的花儿隐约可见,屋檐的边缘像是在高高地啄食。庭院中的花卉,折下几枝,看起来就像是冻住的鹤羽。玉人在哪里呢,正在小阁中温暖地吹奏着鹅笙。倚靠着兽炉,纤细的手指频频温暖,学习着新的红牙节拍。

珍珠装饰的帘子重重遮挡,想象这里的清寒,连梅花都不愿开放。金色的酒杯和翠绿的衣袖,真是太美了,呵着笔尖,彩色的毛笔相互竞艳。苦苦吟咏,诗句完成,回忆起骑驴游历的旧时光,就像昨天一样。与今宵的浅斟低唱相比,这样的风情并不差。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冬日雪景与文人雅集的情景,通过对雪花的细腻描绘和对文人活动的生动展现,表达了作者对冬日清寒之美的欣赏和对文人生活的向往。诗中运用了许多意象,如“梳翎冻鹤”、“鹅笙小阁”等,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情感表达。整体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文人诗歌的独特魅力。

彭孙贻

明末清初浙江海盐人,字仲谋,一字羿仁。明拔贡生。父以守土死于赣州,奔走求遗骸,布衣蔬食二十余年。后家居不出。诗词均工。乡人私谥孝介先生。有《茗斋集》、《茗斋诗馀》等。 ► 35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