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砚

含毫绵渺墨光中,鼓铸当年认化工。 未许一焚俱玉石,应知百鍊胜金铜。 茂先博志承恩重,宗可閒题寄意雄。 付与横空盘硬语,铮铮文字有声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鼓铸:鼓风扇火,冶炼金属,铸造器物。(鼓 gǔ,铸 zhù)
  • 百鍊:多次锻炼,比喻久经磨炼。(鍊 liàn,同“炼”)
  • 茂先:西晋文学家张华,字茂先,博学多闻。
  • 宗可:南宋诗人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自号诗中“宗工”及“诗中之可”,后人称其为“宗可”。

翻译

在笔墨的细微与浩渺之间,墨光闪烁,回想当年制造这铁砚的工艺何等奇妙。 不能将其与其他物品一同焚毁,要知道经过多次磨炼,它胜过金铜。 张华因博学多志而深受恩宠,刘克庄潇洒题诗寄意豪迈。 这铁砚赋予了我纵横挥洒、刚健有力的言语,铮铮作响的文字有着同样的力量。

赏析

这首诗围绕铁砚展开,表达了对铁砚的赞美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思考。首联描述铁砚的墨光和其制作工艺的精巧。颔联强调铁砚经过磨炼后的珍贵,具有不屈的品质。颈联通过提及张华和刘克庄,展现了博学和豪迈的文学气质,也暗示了作者对自身文学追求的期望。尾联则表达了作者借助铁砚,希望能够创作出刚健有力、富有力量的文字。整首诗以铁砚为象征,寄托了作者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谢汝铨

谢汝铨,日治后,迁居台北。年十五从台南举人蔡国琳学,光绪十八年(1892)取中秀才。乙未之际,曾协助许南英办理团练。改隶后,力习日文,乃首位以秀才身份入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者。明治三十四年(1901)自国语学校国语部毕业,任职台湾总督府学务课,参与编辑《日台会话辞典》。不久,转任警察官吏练习所台语教师。明治三十八年(1905)入《台湾日日新报》担任汉文记者,并任马尼拉《公理报》,与《昭和新报》、《风月报》等主编。明治四十二年(1909)与洪以南等倡设台北「瀛社」,为北台第一大诗社,并于洪氏去世后继任第二任社长。战后曾担任台湾省通志馆顾问。平生所作诗文有《奎府楼吟草》三卷、《诗海慈航》二卷、《周易略说》等,多发表于报章杂志。〖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岛政」栏,国语卒业,1901年4月5日,第三版;刘篁村〈稻江见闻录〉,《台北文物》第二卷第三期,1953年11月;郑明珠〈谢雪渔小说《樱花梦》研究〉,东海大学中文所硕论,2009年6月。〗王国璠认为谢氏诗:「词尚浅白,且多写实;尤以感旧、寄怀之作,更存台湾近代关系人物之事迹,以人存史,颇具文献价值。」《奎府楼诗草》及《蓬莱角楼诗存》两诗集曾于日治时期刊行,民国八十一年(1992)龙文出版社将二者合印,总名为《雪渔诗集》。另有〈蓬莱角楼诗话〉、〈奎府楼诗话〉不定期刊载于《风月报》,未见刊行本。今谢氏诗作辑录自龙文版《雪渔诗集》、《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时报》、《诗报》、《东宁击钵吟前后集》、《风月报》、《崇圣道德报》等诗集报刊,依时间先后排序编校。(黄美娥撰) ► 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