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溪涨大作感怀二首

· 魏观
邪阴翳长空,日色澹于土。 霪雨连山来,万物昏莫睹。 溪流渺无涘,阛阓入烟浦。 牧伯吁可怜,沾衣悼民苦。 慈心偶昭著,忧患竟无补。 先王有成宪,治政当法古。 二气随感孚,铁炭验昂俯。 登崇中正畴,屏斥谀佞伍。 泽梁省征税,凋瘵重绥抚。 旸谷回精光,天渊底宁所。 菑异由是消,永锡恩意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邪阴:(xié yīn)阴暗。
  • :(yì)遮蔽。
  • :(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这里指日光暗淡。
  • 霪雨:(yín yǔ)久雨;过量的雨。
  • :(sì)水边。
  • 阛阓:(huán huì)街市。
  • 牧伯:州郡长官。
  • :悲伤,哀念。
  • 成宪:原有的法律、规则。
  • 二气:阴气和阳气。
  • :相应,符合。
  • 泽梁:在水流中用石筑成的拦水捕鱼的堰。
  • 凋瘵:(diāo zhài)衰败;困乏。
  • 绥抚:安抚。
  • 旸谷:(yáng gǔ)古称日出之处。
  • :通“赐”,给予。

翻译

阴暗的气息遮蔽了长空,太阳的颜色暗淡得如同泥土。久雨连绵从山那边袭来,万物昏暗让人无法看清。溪流变得广阔无边,街市都被淹没进了烟水之中。州郡长官叹息着说可怜,泪水沾湿衣裳哀悼民众的疾苦。 仁慈之心偶尔显现,可对忧患之事终究无补。先王有现成的法规,治理政事应当效法古代。阴气和阳气随感应而相应,就像铁炭试验中物体的起伏一样。要推崇中正之道,摒弃谄媚奸佞的人。在水流中设堰捕鱼之处应减少征税,对衰败困乏的民众要着重安抚。日出之处回转着明亮的光,天空和深渊也会恢复安宁之所。灾祸和异象因此会消除,永远赐予恩惠情意深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雨势过大引发水灾,百姓受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民众的同情和对治理政事的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描写阴暗的天空和暗淡的日光,以及连绵的大雨和万物的昏暗,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接着描述了溪流暴涨,街市被淹,牧伯对民众疾苦的哀叹,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的关注。后半部分,作者提出应当效法古代先王的成法,推行中正之道,屏除奸佞,减少征税,安抚民众,以消除灾祸,使天下恢复安宁。整首诗情感真挚,反映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同时也体现了他对治国理政的一些理念和期望。

魏观

元明间湖广蒲圻人,字杞山。元末隐居蒲山。朱元璋下武昌,聘授平江学正,累迁两淮都转运使,入为起居注,受命侍太子读书,授诸王经。迁国子祭酒。以老乞归。五年,以荐出知苏州府,尽改前守苛政。旋以改张士诚废宫(即元府治旧址)为府治,触太祖怒,与名士高启同时被杀。有《蒲山牧唱》、《蒲山集》。 ► 59篇诗文